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可重构多机动模式移动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6页
   ·引言第18页
   ·移动机器人走行部结构型式的发展概述第18-23页
     ·走行部的机械拓扑结构分类第18-22页
     ·走行部的拓扑结构的发展趋势第22-23页
   ·全方位移动机构发展概述第23-25页
     ·全方位移动机构的结构分类第23-24页
     ·全方位移动机构的发展趋势第24-25页
   ·移动机器人转向系的发展概况第25-26页
     ·移动机器人转向系的分类第25-26页
     ·移动机器人转向系的发展趋势第26页
   ·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发展概述第26-27页
     ·关于移动机器人控制器分类第26-27页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第27页
   ·沙地环境车轮与地面相互作用理论发展概述第27-31页
     ·车辆与地面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28-29页
     ·移动机器人沙地通过性的研究发展现状第29-31页
   ·移动机器人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第31-34页
     ·关于移动机器人功能与性能多样化及量化分析的问题第31-32页
     ·轮式移动机器人在三维空间的运动学建模问题第32页
     ·多轮移动机器人的机动模式与转弯特性问题第32-33页
     ·崎岖地面上地形几何的估计与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问题第33-34页
     ·轮式移动机器人走行部动力分配布置的研究第34页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4-36页
     ·课题来源第34页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34-3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6页
第2章 多机动模式可重构移动机器人的研制第36-52页
   ·引言第36页
   ·移动机器人的机械系统设计第36-41页
     ·现有移动机器人的功能部件的比较评价和遴选第37-39页
     ·移动机器人的构型第39-41页
   ·移动机器人的重构特性第41-42页
     ·约束的重构构型(Constraint reconfigurable prototypes-CRP)第41-42页
     ·扩展的重构构型(Extensive reconfigurable prototypes-ERP)第42页
   ·移动导航机器人的多种机动模式第42-43页
   ·控制系统的设计第43-46页
     ·工业PC104第43页
     ·开放式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网第43-44页
     ·人机界面的技术与实现第44-45页
     ·分布式供电和电源实时管理第45-46页
   ·传感器系统的相关处理第46页
   ·小空间的系统综合技术第46-48页
     ·小空间的系统综合技术的概念和原则第46-47页
     ·小空间的系统综合技术的措施和步骤第47-48页
   ·移动机器人安全措施第48-49页
   ·测试与控制软件的研制第49-50页
     ·软件的特点和流程图第49页
     ·机器人的控制命令的格式第49-50页
   ·控制系统结构体系研究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移动机器人重构特性分析和构型优化第52-73页
   ·引言第52页
   ·移动机器人重构构型第52页
   ·相对比较系数第52-57页
     ·相对比较系数的定义第52-53页
     ·采用解析投影法对扩展重构构型分析第53-57页
   ·重构对移动机器人性能指标的影响分析第57-71页
     ·重构对几何通过性的影响分析第57-65页
     ·重构对静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第65-68页
     ·重构对操纵性的影响分析第68-69页
     ·重构对机器人运动空间的影响分析第69-71页
   ·移动机器人重构构型的优化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复合倾角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第73-93页
   ·引言第73页
   ·具有内/外倾角和轮臂前/后倾角的移动机器人轮子的建模第73-79页
     ·坐标系的建立和变换第73-76页
     ·车轮内/外倾角和轮臂前/后倾角对运动学性能的影响第76-79页
   ·具有复合倾角轮子的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第79-83页
     ·坐标系的建立和变换说明第79-80页
     ·坐标变换与运动学建模第80-83页
   ·正运动学分析第83-87页
     ·正运动学的解第83-86页
     ·不可测量参量的估计第86-87页
   ·逆运动学分析第87-88页
     ·运动学逆解的通用解法第87页
     ·运动学逆解的实用解法第87-88页
   ·机器人参考点位置对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解的影响第88-90页
     ·机器人参考点位置对正运动学解的影响第88-90页
     ·机器人参考点位置对逆运动学解的影响第90页
   ·针对移动机器人走行轮动力配置的运动学逆解问题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5章 多机动模式移动机器人转弯特性研究第93-112页
   ·引言第93页
   ·移动机器人速度瞬心规律第93-97页
   ·移动机器人相对任意瞬心转弯特性的一般控制算法第97-100页
     ·机器人相对于任意位置瞬心的控制算法第97-99页
     ·算法仿真结果第99-100页
   ·移动机器人相对任意瞬心转弯特性约束的控制算法第100-103页
     ·机器人相对于任意位置瞬心的约束控制算法第100-102页
     ·约束算法仿真结果第102-103页
   ·几种典型的机器人转弯模式公式的导出第103-105页
   ·实验研究第105-111页
     ·调试实验台的组成第105页
     ·运动实验第105-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6章 地形几何估计与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第112-126页
   ·引言第112页
   ·二维模型下轮式机器人轮地接触角的估计第112-118页
     ·状态模型建立第113-115页
     ·追踪滤波器UKF 算法第115-117页
     ·仿真实例第117-118页
   ·三维模型下轮式机器人轮地接触角的估计与力矩控制第118-125页
     ·基于机器人逆运动学的车轮实际速度估计第118-119页
     ·移动机器人车轮沙地地面力学描述第119-121页
     ·移动机器人的力矩控制第121-123页
     ·仿真实例第123-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7章 非满秩动力配置矩阵及机器人通过性研究第126-141页
   ·引言第126页
   ·移动机器人走行轮组的动力配置矩阵第126-127页
   ·机器人路径的分解与运动的分解第127-130页
     ·路径的分解第127页
     ·运动的分解第127-130页
   ·基于非满秩动力配置矩阵(DCM)的机器人控制策略第130-135页
     ·机器人具有一个非动力走行轮时的通过性研究(情形一)第130-131页
     ·机器人有二个相对分布非动力走行轮时的通过性研究(情形二)第131-133页
     ·机器人有二个相临分布非动力走行轮时的通过性研究(情形三)第133-134页
     ·机器人有三个非动力走行轮时的通过性研究(情形四)第134-135页
   ·走行马达的工作域与选择新准则第135-136页
   ·试验研究第136-140页
     ·机器人具有一个非动力走行轮时的通过性试验(情形一)第136-137页
     ·机器人有二个相对分布非动力走行轮时的通过性试验(情形二)第137-138页
     ·机器人有二个相临分布非动力走行轮时的通过性试验(情形三)第138-139页
     ·机器人有三个非动力走行轮时的通过性试验(情形四)第139-140页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结论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2-15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第15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第15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个人简历第156-157页
附录1第157-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肥厚型心肌左室流出道梗阻及心肌肥厚有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下一篇:深圳市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集成设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