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问题意识与论证理路 | 第1-47页 |
第一节 问题意识 | 第9-11页 |
第二节 论证理路·Ⅰ:解释学 | 第11-35页 |
一、 “解释学(Hermeneutics)”的词源学分析 | 第12-14页 |
二、 解释学之源:局部解释学 | 第14-18页 |
(一) 语文学解释学 | 第14-15页 |
(二) 神学(圣经)解释学 | 第15-16页 |
(三) 法律解释学 | 第16-18页 |
三、 寻求方法论的独立:一般解释学 | 第18-26页 |
(一) 方法的统一: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 | 第19-22页 |
(二) 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狄尔泰的解释学 | 第22-26页 |
四、 解释学的本体论建构 | 第26-33页 |
(一) 海德格尔的实存性解释学 | 第26-27页 |
(二) 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 第27-33页 |
五、 法律解释学的典范性:独断解释学与探究解释学 | 第33-35页 |
第三节 论证理路·Ⅱ:修辞学 | 第35-47页 |
一、 佩雷尔曼对法律推理的反思 | 第35-37页 |
二、 修辞学的古希腊—罗马传统 | 第37-41页 |
(一) 修辞学的古希腊发源:亚里士多德论修辞学 | 第37-40页 |
(二) 修辞学的古罗马流变:昆体良论雄辩术 | 第40-41页 |
三、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理论 | 第41-44页 |
(一) 作为论辩理论的新修辞学 | 第41-43页 |
(二) 修辞学的论辩结构 | 第43页 |
(三) 修辞学在法律推理中的典型意义 | 第43-44页 |
四、 哲学解释学与修辞学 | 第44-47页 |
第二章 意思表示解释的普遍性 | 第47-79页 |
第一节 意思表示的概念 | 第47-65页 |
一、 意思表示的定义 | 第47-50页 |
(一) 定义概说 | 第47-48页 |
(二) 意思表示定义与私法推理 | 第48-50页 |
二、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 | 第50-60页 |
(一) 学说概略 | 第50-51页 |
(二) 关于要物行为 | 第51-55页 |
(三) 关于登记行为 | 第55-57页 |
(四) 关于要式行为 | 第57-60页 |
三、 所谓“无需意思表示之法律行为” | 第60-64页 |
(一) 学说 | 第60-61页 |
(二) 检讨 | 第61-64页 |
四、 本文用法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意思表示理解的普遍性 | 第65-79页 |
一、 学说概略 | 第65-68页 |
二、 作为精神现象之意思表示理解的普遍性 | 第68-70页 |
三、 意思表示理解的语言性 | 第70-79页 |
(一) 语言工具论 | 第71-75页 |
(二) 语言在哲学解释学中的本体地位 | 第75-77页 |
(三) 波斯纳对加达默尔的误读 | 第77-79页 |
第三章 意思表示解释理沦:私法推理理论模型 | 第79-122页 |
第一节 司法三段论批判 | 第79-100页 |
一、 导言 | 第79-80页 |
二、 司法三段论之推理前提 | 第80-91页 |
(一) 独断的真值:作为大前提之法律规范 | 第80-87页 |
(二) 虚幻的客观:作为小前提之法律事实 | 第87-91页 |
三、 司法三段论之推理系统 | 第91-97页 |
(一) 法律语言单义性幻像 | 第92-94页 |
(二) 法律体系一贯性幻像 | 第94-95页 |
(三) 法律体系自足性幻像 | 第95-97页 |
四、 司法三段论之推理过程:法律规范因具体化而获得意义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意思表示解释之为私法推理模型 | 第100-122页 |
一、 导言 | 第100页 |
二、 法律解释与私法推理 | 第100-109页 |
(一) 学说概略 | 第100-103页 |
(二) 检讨 | 第103-109页 |
三、 私法规范之功能 | 第109-120页 |
(一) 同情的理解:凯尔森对司法三段论的否定 | 第109-110页 |
(二) 私法一般规范之为裁判规范·Ⅰ:任意规范与私法自治 | 第110-112页 |
(三) 私法一般规范之为裁判规范·Ⅱ:私法自治与行为规范 | 第112-117页 |
(四) 典型法律行为之功能 | 第117-120页 |
四、 小结:私法推理模式之转换 | 第120-122页 |
第四章 意思表示解释:通过游戏而实现 | 第122-166页 |
第一节 法律的游戏性质 | 第122-125页 |
一、 法律与游戏概念的兼容性 | 第122-123页 |
二、 法律之游戏特征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游戏结构中的意思表示解释者 | 第125-135页 |
一、 众口铄金:法官之为唯一意思表示解释者 | 第125-126页 |
二、 基于既有见解理论脉络之检讨 | 第126-130页 |
三、 意思表示解释者:游戏者与观赏者 | 第130-134页 |
四、 所谓补充解释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意思表示解释目标 | 第135-151页 |
一、 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 | 第135-142页 |
(一) 学说概略 | 第135-136页 |
(二) 意思主义:自我反对的理论困境 | 第136-138页 |
(三) 表示主义:喧宾夺主的价值取向 | 第138-142页 |
二、 同气连枝的理论脉络 | 第142-149页 |
三、 意思表示解释目标之重构:论辩中的视域融合 | 第149-151页 |
第四节 意思表示解释过程 | 第151-166页 |
一、 意思表示解释过程中的方法情结 | 第151-157页 |
二、 意思表示解释的“前理解” | 第157-161页 |
三、 解释学循环 | 第161-166页 |
结论 | 第166-168页 |
征引文献索引 | 第168-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