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信托、信贷法论文

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与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

前言第1-28页
 一、 信托的观念扩张——多样化的信托第24-25页
 二、 几个不可避免的障碍第25页
 三、 中国继受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第25页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5-26页
 五、 有必要首先澄清的几个观点第26-28页
导论第28-40页
 第一节 信托作为比较法课题的基础和内容——是否存在比较的意义?第28-34页
  一、 比较法的前提和内容第29-30页
  二、 信托在比较法中的意义:功能还是结构?第30-32页
  三、 信托的特性:多变的制度与类似制度的比较的意义第32-34页
 第二节 是否存在一个统一信托的定义第34-40页
  一、 D.W.M.Waters对于信托必需要素的归纳第34-36页
  二、 Maurizio Lupoi对于信托特征的归纳第36页
  三、 David Hayton在《欧洲信托法原则》中的信托的特征描述第36-37页
  四、 《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和其承认的公约》(《海牙公约》)中的定义第37-38页
  五、 信托观念与信托制度的再思考:普通法信托的基本理论及理解上的困难第38-40页
第一章 信托观念的控制机制——衡平法第40-90页
 第一节 衡平法理念产生的基础第40-43页
  一、 衡平法产生的社会背景:良心的基础第40-41页
  二、 衡平法与普通法的“竞争”:如何理解“衡平法遵循普通法”第41-42页
  三、 衡平法适用的领域(家庭和贸易):规则的体系思想基础第42-43页
 第二节 USE的产生和演变——现代信托制度的形成第43-48页
  一、 USE的历史意义和USE盛行的原因第43-46页
  二、 私权与王权的较量:作为政治上妥协产物的USE法典第46页
  三、 未被《用益法典》执行的USE和现代信托第46-48页
 第三节 受益人权利的性质——衡平法对于信托意义第48-61页
  一、 受益人权利的理论依据第49-51页
  二、 衡平法对于受益人权利的意义:right in rem还是real right第51-52页
  三、 税法上的意义——Baker v. Archer-Shee案第52-54页
  四、 受益人权利的分析第54-61页
 第四节 信托在衡平法中扩张和运用第61-78页
  一、 结果信托第63-66页
  二、 推定信托第66-68页
  三、 结果信托和推定信托在衡平法体系中价值第68-70页
  四、 衡平法救济的主题和逻辑:信托的价值和功能第70-78页
 第五节 社会变革中的信托法:受托人权力的变迁的实质第78-90页
  一、 受托人权力的扩张及实质第79-81页
  二、 受托人忠实、谨慎义务研究第81-86页
  三、 受托人义务的合同基础分析第86-90页
第二章 信托观念与民法传统的冲突和融合——民法系统中的信托制度第90-138页
 第一节 民法传统中是否存在信托的观念?——诚实信用原则与“良心”第90-102页
  一、 罗马法中的信托制度:fideicommissum和fiducia第90-93页
  二、 民法传统国家为何没有产生普通法的信托制度?第93-98页
  三、 民法传统是否足以提供了处分财产的自由——法定继承和婚姻财产制度第98-102页
 第二节 混合法系对信托制度的理解和运用:苏格兰/魁北克第102-108页
  一、 苏格兰信托制度:是否真正产生于罗马法第102-106页
  二、 魁北克对信托制度的理解和运用第106-108页
 第三节 纯粹大陆法系国家对信托的继受——以列支敦士登/日本为例第108-113页
  一、 纯粹的商业需求:列支敦士登的信托法第108-110页
  二、 来源于混合法系的信托:以日本为例(台湾/韩国)第110-113页
  三、 拉丁美洲的信托制度(fideicomiso)第113页
 第四节 “海牙公约”的接受——以意大利、荷兰为例第113-124页
  一、 《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的背景和起草的思路评价第113-116页
  二、 批准海牙公约的现实意义:以意大利为例第116-120页
  三、 能否以国内的制度融合信托:荷兰的bewind第120-124页
 第五节 没有接受信托的国家的经验——德国、法国和瑞士第124-138页
  一、 没有必要继受信托法:以德国为例第124-130页
  二、 引进信托制度的法律障碍:以法国为例第130-134页
  三、 商事信托的独特魅力:以瑞士银行法为例第134-138页
第三章 信托观念的滥用与规制——财产保护信托和离岸信托的发展和运用第138-168页
 第一节 传统的财产保护计划:以美国法为例第139-144页
  一、 豁免计划第139页
  二、 国内信托第139-142页
  三、 国外信托(离岸信托)第142-144页
 第二节 离岸信托在税法上的考虑之一——以“庞鼎文案”为例第144-153页
  一、 Mr Litton PJ的观点第146-150页
  二、 Sir Anthony Mason NPJ的观点第150-153页
 第三节 离岸信托在税法上的考虑之二——外国信托的认定第153-157页
  一、 授予人信托第153-154页
  二、 外国信托的认定第154-157页
 第四节 反欺诈法和破产法中的离岸信托第157-163页
  一、 反欺诈转法中的定义和救济第157-158页
  二、 破产法中的优惠转让条款第158页
  三、 破产法中的欺诈转让条款第158-159页
  四、 是否隐蔽了离岸信托的利益?第159-163页
 第五节 虚假的信托和藐视法庭的问题第163-168页
  一、 虚假信托(sham trust)第164页
  二、 藐视法庭:遣返信托财产不能的后果第164-166页
  三、 几点思考第166-168页
第四章 信托制度的价值分析——信托的经济学分析:以商事信托为例第168-204页
 第一节 信托财产上权利的分配——固有财产(PATRIMONY)的观念第168-172页
  一、 受托人在信托基金上的权利和义务第169-170页
  二、 信托基金上受益人的权利的内容第170-171页
  三、 委托人在信托基金上的权力与限制第171-172页
 第二节 信托内部关系——合同的安排第172-176页
  一、 委托人和受托人第173-174页
  二、 受托人和受益人第174-176页
  三、 受益人与委托人第176页
 第三节 信托的外部关系——权利的竟合和权力分配第176-182页
  一、 委托人的债权人第176-177页
  二、 受托人的债权人第177-178页
  三、 受益人的债权人第178-179页
  四、 信托财产的债权人第179-181页
  五、 被管理的财产的购买人和受赠人之间的关系第181页
  六、 继续性的和转换的受益人第181-182页
 第四节 税法上对信托的规范——处分自由的限制第182-188页
  一、 税法上对信托的界定:按照信托的属性给予不同的待遇——美国为例第182-184页
  二、 信托的灵活性所导致的避税功能——关于IRS97-24公告的理解和运用第184-187页
  三、 关于商业信托的观点——纯粹的合同权利第187-188页
 第五节 信托制度的灵活性和其他制度的冲突——商事信托的发展和运用第188-204页
  一、 为交易手段的信托:信托适用于商业领域的内在本质第188-194页
  二、 商事信托与传统信托的比较分析:赠与和交易第194-195页
  三、 信托与公司体制的比较:互动和冲突第195-199页
  四、 商事信托的发展和运用: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托?第199-204页
第五章 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第204-250页
 第一节 制度的需求和法律的创新——中国《信托法》的特色第204-215页
  一、 中国信托法的目标和价值判断第204-205页
  二、 中国《信托法》的结构分析第205-211页
  三、 信托法自身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信托法的解释规则第211-215页
 第二节 信托的定义分析第215-222页
  一、 “信任”——受托人信赖义务(FIDUCIARY DUTY)的实质第215-216页
  二、 “财产权”与信托财产——信托结构的基础第216-217页
  三、 “委托给”与转让——信托生效的必要条件第217-218页
  四、 “委托人的意愿”——委托人在信托中的地位第218-221页
  五、 “信托……行为”的定义模式——信托关系第221-222页
 第三节 信托的成立和生效和法律后果第222-229页
  一、 完全设定的信托——信托财产的转让的法律意义第223-226页
  二、 无效信托的法律后果第226-229页
 第四节 信托当事人的权利分配——《信托法》中的潜在隐患和克服第229-241页
  一、 委托人在信托中的地位:值得深思的问题!第229-231页
  二、 受益人的权利——衡平法的意义第231-235页
  三、 受托人的权力——建立有效率的财产管理体制的紧迫性第235-241页
 第五节 中国信托法将面临的挑战第241-250页
  一、 设立信托的权利能力(capacity)第241-242页
  二、 信托的有效性第242-243页
  三、 可撤销信托的性质和待遇第243-247页
  四、 信托“死手”控制问题第247-248页
  五、 信托的变更和终止第248-249页
  六、 作为法律实体的信托第249-250页
结论第250-256页
 一、 对信托性质认识的理论变迁第250-253页
  (一) 财产法上的观点第250-251页
  (二) 信托人格化第251-252页
  (三) 日益增强的信托合同性质第252-253页
 二、 信托当事人的关系——中国《信托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第253-255页
  (一) 信托的法律结构第254页
  (二) 固有财产的观念第254页
  (三) 受托人义务和权力第254-255页
  (四) 受益人在信托的地位第255页
 三、 二十一世纪的信托法——信托制度的价值判断第255-25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56-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产担保交易制度研究
下一篇:意思表示解释理论--哲学解释学—修辞学视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