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6页 |
第一部分 公司代表权制度产生的法理基础 | 第6-17页 |
一、 代表与代理的理论之争——法人本质之争 | 第6-10页 |
(一) 拟制说与实在说(代理说与代表说)的争论 | 第6-8页 |
(二) 代理说与代表说的理论比较 | 第8-10页 |
二、 代表与代理的制度安排——两大法系在实证法上的态度 | 第10-17页 |
(一) 大陆法系的代表制与英美法系的代理制 | 第10-13页 |
(二) 代表与代理制度安排上的比较——两大法系对代理的不同理解 | 第13-17页 |
第二部分 公司代表权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7-25页 |
一、 代表权的定义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7页 |
二、 代表权的取得依据 | 第17-18页 |
三、 代表权的行使 | 第18-19页 |
(一) 代表机关与代表机关担当人的区别 | 第18页 |
(二) 单一代表制与共同代表制 | 第18-19页 |
(三)章 程约定的代表权行使 | 第19页 |
四、 代表权的限制 | 第19-22页 |
(一) 代表权限制的形式 | 第19-21页 |
(二) 代表权的限制对第三人的效力 | 第21-22页 |
五、 代表权的法律控制 | 第22-25页 |
(一) 积极预防——三权分立的公司机关制衡机制 | 第22-23页 |
(二) 消极预防——董事义务与责任的规定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我国的代表权制度 | 第25-39页 |
一、 我国代表权制度的特点 | 第25-32页 |
(一) 形式上的法定唯一制 | 第25-29页 |
(二) 实质上的非私权性质 | 第29-32页 |
二、 形成原因 | 第32-35页 |
(一) 公司控管结构的原因 | 第32-33页 |
(二) 中国自身的原因 | 第33-35页 |
三、 现行立法存在的不足 | 第35页 |
四、 立法建议 | 第35-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资料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