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 言 | 第9页 |
一、张爱玲小说意象运用的民族化特征 | 第9-12页 |
(一) 意象的发展 | 第9-10页 |
(二) 汉字本身的意象性 | 第10-11页 |
(三) 张爱玲小说意象含义的宽泛性 | 第11-12页 |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选择及视角创新 | 第12-21页 |
(一) 着意于自然、家居习俗意象,排斥杜会意象、神话意象 | 第12-15页 |
(二) 具有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对照感 | 第15-17页 |
(三) 华美的“象”与凄怆的“意”相融合 | 第17-18页 |
(四) 开阔的“情“理”空间 | 第18-20页 |
(五) 看取生命的视角创新 | 第20-21页 |
三、张爱玲小说意象的造境抒情特点 | 第21-25页 |
(一) 蕴含的“情”多于“理” | 第21-23页 |
(二) 嘲讽意味深长 | 第23-24页 |
(三) 抒发对悲剧人物的宽恕和同情 | 第24-25页 |
四、张爱玲小说意象的叙事功能 | 第25-31页 |
(一) 起“补白”或补叙作用 | 第25-26页 |
(二) 造成空间跳跃,以电影蒙太奇手法推进故事 | 第26-28页 |
(三) 造成时间的压缩与延展 | 第28-29页 |
(四) 参与到结构和线索中去 | 第29-31页 |
五、张爱玲小说意象在美感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31-35页 |
结 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