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辩诉交易制度概述 | 第8-18页 |
第一节 辩诉交易的定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辩诉交易的程序构成 | 第9-10页 |
第三节 辩诉交易的特征 | 第10-12页 |
第四节 辩诉交易的历史发展 | 第12-18页 |
第二章 辩诉交易制度的争鸣与评析 | 第18-24页 |
第一节 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的理论争鸣 | 第18-21页 |
一、支持派的观点 | 第18-19页 |
二、反对派的观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对辩诉交易的理性评析 | 第21-24页 |
一、辩诉交易的积极价值 | 第21-22页 |
二、辩诉交易的制度局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34页 |
一、我国刑事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制度基础 | 第26-28页 |
二、传统的人文观和法律价值观提供思想基础 | 第28页 |
三、相关配套制度的逐步建立为引入辩诉交易提供立法基础 | 第28-30页 |
四、司法实践具有辩诉交易性质的做法奠定了实践基础 | 第30-34页 |
第四章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诉交易制度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关于我国辩诉交易的名称 | 第34页 |
第二节 控辩协商制度的构建原则 | 第34-36页 |
一、尊重国情原则 | 第34-35页 |
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原则 | 第35页 |
三、公正与效率并重原则 | 第35-36页 |
四、意思自治原则 | 第36页 |
第三节 构建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36-43页 |
一、控辩协商制度的案件适用范围 | 第36-37页 |
二、控辩协商制度适用的主体 | 第37-38页 |
三、控辩协商制度的实施程序 | 第38-40页 |
四、控辩协商的内容 | 第40页 |
五、建立控辩协商相关的司法审查机制 | 第40-41页 |
六、设立控辩协商的救济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