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

中国在东亚新型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机械制造业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分析

内容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9页
导论第9-12页
 一、 研究问题:中国在东亚新型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9页
 二、 研究方法:从垂直行业内贸易角度考察产品内分工第9-10页
 三、 文章结构第10-11页
 四、 创新点与不足第11-12页
一、 东亚区域形成以“产品内分工”为核心的新型分工体系第12-22页
 (一) 东亚分工体系的发展轨迹——从部门间分工到产品内分工第12-15页
  1、 战后-20 世纪 60 年代: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部门间分工第12-13页
  2、 20 世纪 70 年代-90 年代:工业制成品部门内分工第13-14页
  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第14-15页
 (二) 东亚新型分工体系的特点第15-22页
  1、 产品内分工规模大第15-17页
  2、 分工体系完整,具有垂直层级性第17-19页
  3、 分工方式具有多样性第19-21页
  4、 分工体系具有对外开放性第21-22页
二、东亚新型分工体系的研究框架——基于垂直行业内贸易视角第22-30页
 (一) 产品内分工与东亚垂直行业内贸易的对应关系第22-25页
  1、国际贸易形态可划分为行业间贸易、水平、垂直行业内贸易第22-24页
   (1) G-L 衍生法(G-L type threshold method)第23页
   (2) TM 动态行业内贸易指数法(Dynamic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第23-24页
  2、分工形态与贸易形态相互对应第24-25页
 (二) 产品内分工是解释东亚垂直行业内贸易的有力工具第25-28页
  1、东亚行业内贸易以垂直行业内贸易为主第25-26页
  2、传统行业内贸易理论只能部分解释东亚垂直行业内贸易第26-27页
  3、产品内分工是东亚垂直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源泉第27-28页
 (三) 基于垂直行业内贸易的“产品内分工”研究方法第28-30页
三、中国在东亚新型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第30-41页
 (一) 中国参与东亚新型分工体系的规模及其变化趋势第31-33页
  1、中国参与东亚新型分工体系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第31-32页
  2、加入WTO 后,中国参与东亚新型分工体系的相对规模有所下降第32-33页
 (二) 中国在中低技术密集行业中,参与东亚产品内分工的程度高第33-34页
 (三) 中国与东亚各国的产品内分工合作第34-38页
  1、静态分析:日本仍是最重要的分工合作伙伴第34页
  2、动态分析:日本的作用渐弱,四小龙和东盟的作用渐强第34-38页
   (1) 在东亚新型分工体系中,日本作为中国分工合作伙伴的作用呈现减弱趋势第35页
   (2) 在东亚新型分工体系中,亚洲四小龙作为中国分工合作伙伴的作用逐渐赶超日本第35页
   (3) 在东亚新型分工体系中,东盟国家作为中国分工合作伙伴的作用逐年上升第35-38页
 (四) 中国是东亚新型分工体系的“最终产品组装出口基地”第38-41页
  1、中国与东亚各国的产品内分工合作方式第38-39页
  2、中国取代亚洲四小龙和东盟的分工地位,成为东亚新型分工体系的组装出口基地第39-41页
四、中国在东亚新型分工体系中的作用第41-45页
 (一) 中国成为东亚“新贸易三角”的中心第41-44页
  1、中国为东亚各国提供巨大的出口市场机会第42-43页
  2、中国出口促进东亚各国出口贸易的增长第43-44页
 (二) 中国成为东亚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推动力第44-45页
  1、上游产品专业化生产日益分散,日本推动力不断削弱第44页
  2、作为东亚最大的上游产品需求者,中国推动东亚产业分工发展第44-45页
五、对中国在东亚新型分工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反思与展望第45-49页
 (一) 对中国分工地位和作用的反思第45-46页
  1、机遇:产品内分工优化中国的出口结构,增强技术外溢所得第45-46页
  2、挑战:本土企业获利少,未改变以劳动密集为基础的分工地位第46页
 (二) 对中国分工地位和作用的展望第46-49页
  1、应进一步加强在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水平分工第46-47页
  2、应进一步加强中美、中欧合作,突破东亚局限,参与全球化的分工第47页
  3、应以政策促进更多的本土企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第47-49页
附表第49-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后记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PS业务支撑管理系统中“第三方后台”的研究与实施
下一篇:发动机气缸盖内复杂流动与传热的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