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力技术脱除二氧化碳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 ·旋转床简介 | 第16-18页 |
| ·旋转床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 ·旋转床的结构和原理 | 第17-18页 |
| ·旋转床的优点 | 第18页 |
| ·旋转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国内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油田注水脱氧 | 第19页 |
| ·锅炉水脱氧 | 第19页 |
| ·制备纳米粉体 | 第19页 |
| ·烟气脱硫 | 第19页 |
| ·生物氧化反应 | 第19-20页 |
| ·除尘 | 第20页 |
| ·国外应用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有机挥发物的脱除 | 第20页 |
| ·选择性吸收硫化氢 | 第20页 |
| ·聚合物脱单体 | 第20页 |
| ·海水脱氧 | 第20-21页 |
| ·精馏 | 第21页 |
| ·旋转床的流体力学性能研究 | 第21-28页 |
| ·旋转床内流体流动形式 | 第21-23页 |
| ·液膜厚度 | 第23页 |
| ·持液量 | 第23-24页 |
| ·端效应 | 第24-28页 |
| ·经典气液传质理论 | 第28-30页 |
| ·双膜理论 | 第28-29页 |
| ·溶质渗透理论 | 第29页 |
| ·表面更新理论 | 第29-30页 |
| ·旋转床内气液传质性能研究 | 第30-34页 |
| ·旋转床内气液传质理论研究 | 第30-32页 |
| ·旋转床内气液传质实验研究 | 第32-34页 |
| ·旋转床吸收二氧化碳实验研究 | 第34-35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5-3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35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旋转床脱除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 | 第37-50页 |
| ·实验原理及流程 | 第37页 |
| ·实验主要设备说明 | 第37-40页 |
| ·旋转床 | 第37-38页 |
| ·红外气体分析仪 | 第38-40页 |
|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40-42页 |
| ·实验流程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 ·液体流量对脱除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转速对脱除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 ·温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吸收液浓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高压下的吸收实验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旋转床脱除二氧化碳的模型研究 | 第50-63页 |
| ·本菲尔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反应机理 | 第50-52页 |
| ·模型推导 | 第52-57页 |
| ·模型验证 | 第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 ·液体流量的影响 | 第58页 |
| ·进气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转速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端效应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旋转床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模拟计算 | 第63-75页 |
| ·不同液体流量下的脱碳模拟 | 第63-65页 |
| ·增加填料内外径后的脱碳模拟 | 第65-67页 |
| ·增加填料外径后的脱碳模拟 | 第67-69页 |
| ·减小填料外径后的脱碳模拟 | 第69-71页 |
| ·包含双端效应区填料的脱碳模拟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页 |
| ·建议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录 程序 | 第80-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 导师简介 | 第85-86页 |
| 附件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