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二、研究状况与评析 | 第10-16页 |
三、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上编 毛奇龄“诗”总论研究 | 第18-56页 |
一、《诗序》问题研究 | 第18-30页 |
(一) 《诗序》的形成及作者新探 | 第18-25页 |
(二) 如何看待《诗序》 | 第25-30页 |
二、风、雅、颂研究 | 第30-40页 |
(一) 风、雅、颂释名 | 第30-38页 |
(二) 论风雅无正变 | 第38-40页 |
三、白鹭洲诗学论争 | 第40-56页 |
(一) 论“淫诗”说之非 | 第41-51页 |
(二) 论“笙诗”本有辞 | 第51-56页 |
下编 毛奇龄《诗三百》篇研究 | 第56-110页 |
一、《国风省篇》之初露锋芒 | 第56-84页 |
(一) 考证史事以驳《序》说 | 第56-69页 |
1,《二子乘舟》与卫宣之二子事无关 | 第57-59页 |
2,《鄘风·柏舟》非共姜诗 | 第59-61页 |
3,《击鼓》非怨州吁 | 第61-63页 |
4,《载驰》作于文公之世 | 第63-65页 |
5,《河广》非宋襄母思子之作 | 第65-67页 |
6,二《叔于田》皆美田者 | 第67-69页 |
(二) 考证名物以察诗旨 | 第69-75页 |
1,《芣苢》为伤夫有恶疾 | 第69-72页 |
2,《采蘩》为夫人亲蚕 | 第72-74页 |
3,《缁衣》为周人美郑武公 | 第74-75页 |
(三) 据诗本文以察诗义 | 第75-81页 |
1,《凯风》为孝子自责 | 第75-77页 |
2,《黍离》为念乱 | 第77-78页 |
3,《鸡鸣》诗为谗人也,为兴居者无节也,为刺媮也 | 第78-80页 |
4,《鸱鸮》讽王以武庚将叛也 | 第80-81页 |
(四) 训释词义以察诗旨之《鹑之奔奔》篇 | 第81-84页 |
二、《毛诗写官记》之逍遥诗海 | 第84-110页 |
(一) 文学视角下的《诗三百》研究 | 第84-95页 |
1,缘情说诗之《卷耳》、《汉广》、《谷风》、《采绿》篇 | 第85-91页 |
(1) 《卷耳》 | 第85-87页 |
(2) 《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 第87-88页 |
(3) 《谷风》“谁谓荼苦” | 第88-89页 |
(4) 《采绿》“之子于狩,言韔其弓。” | 第89-91页 |
2,以“诗”解《诗》之《干旄》、《氓》、《蟋蟀》篇 | 第91-95页 |
(1) 《干旄》 | 第91-92页 |
(2) 《氓》 | 第92-93页 |
(3) 《蟋蟀》 | 第93-94页 |
(4) 《采苓》 | 第94-95页 |
(二) 经学视角下的《诗三百》研究 | 第95-110页 |
1,阐发义理之《伐木》篇 | 第96-98页 |
2,考释字词 | 第98-102页 |
(1) 论“螽斯”之“斯”为语辞 | 第98-99页 |
(2) 论“不遑启居”之启居 | 第99-100页 |
(3) 论“赐我百朋”之朋 | 第100-101页 |
(4) 论“左右流之”之“流” | 第101页 |
(5) 论《唐风·羔裘》之“居居”“究究” | 第101-102页 |
3,章句疏证研究 | 第102-105页 |
(1) 《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第102-103页 |
(2) 《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解 | 第103-105页 |
4,史事考证类 | 第105-110页 |
(1) 《出车》 | 第105-107页 |
(2) 论《般》为颂封禅诗 | 第107-110页 |
结论 | 第110-114页 |
一、毛奇龄“诗”学总体特色 | 第110-112页 |
(一) 勇于挑战权威的学术精神 | 第110页 |
(二) 考证与诗本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110-111页 |
(三) 对朱熹诗学的批判与继承 | 第111-112页 |
二、毛奇龄“诗”学对清代诗学发展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附录:毛奇龄诗三百研究得失一览表 | 第120-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