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构造地貌分析--以青藏高原东北端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7页 |
| ·大地构造分区 | 第15-17页 |
| ·中朝准地台 | 第15-16页 |
| ·祁连褶皱系 | 第16页 |
| ·秦岭褶皱系 | 第16页 |
| ·甘孜褶皱系 | 第16-17页 |
| ·扬子准地台 | 第17页 |
| ·主要断裂带 | 第17-20页 |
| ·龙首山断裂带(F1) | 第17页 |
| ·三关口——牛首山——云雾山断裂带(F2) | 第17-18页 |
| ·天景山断裂带(F3) | 第18页 |
| ·贺兰山东麓断裂带(F4) | 第18页 |
|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F5) | 第18-19页 |
| ·冷龙岭——海原——六盘山断裂带(F6) | 第19页 |
|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F7) | 第19页 |
| ·库玛断裂带(F8) | 第19页 |
| ·迭部—略阳断裂带(F9) | 第19-20页 |
| ·龙门山断裂带(F10) | 第20页 |
| ·地层概况 | 第20-27页 |
| ·前新生代地层 | 第20-22页 |
| ·新生代地层 | 第22-27页 |
| 第三章 基本地貌形态分析 | 第27-52页 |
| ·研究区地形特征 | 第28-29页 |
| ·基本形态分析 | 第29-35页 |
| ·平均高程图(mean level) | 第29-30页 |
| ·峰顶面图(summit level) | 第30-31页 |
| ·谷底面图(base level) | 第31-32页 |
| ·局部地形起伏度图(local relief) | 第32-34页 |
| ·平均坡度图(average slope) | 第34-35页 |
| ·地形参数的对比分析 | 第35-41页 |
| ·平均坡度与高程的关系 | 第35-38页 |
| ·局部地形起伏与高程的关系 | 第38-41页 |
| ·条带分析 | 第41-45页 |
| ·低起伏侵蚀面分析 | 第45-52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