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动机 | 第12-13页 |
·先行研究与基本构思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基本史料 | 第14-16页 |
第2章 都察院的发展与职权 | 第16-45页 |
·都察院的发展历史 | 第17-24页 |
·“台”、“谏”之别 | 第18-19页 |
·都察院形成的经过 | 第19-24页 |
·清朝都察院的机构设置与职能 | 第24-45页 |
·清朝都察院机构的设置 | 第24-29页 |
·都察院的监察职能 | 第29-45页 |
第3章 中国传统权力体系中的都察院职权 | 第45-71页 |
·中央集权与都察院监督权限的广泛性 | 第45-51页 |
·权力制衡与都察院的相对独立性 | 第51-58页 |
·中国封建社会分权制衡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第51-54页 |
·封建官僚制度的发达客观上要求实现权力制衡 | 第54-58页 |
·外儒内法与都察院职能的法制化 | 第58-64页 |
·从道德制约到制度制约 | 第58-60页 |
·儒法合流的发展历程 | 第60-64页 |
·中国古代监察职能的先天不足 | 第64-71页 |
·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状态导致中国古代封闭性监督体系 | 第64-65页 |
·西方的经济分化与权力制衡 | 第65-71页 |
第4章 清末变法中都察院 | 第71-93页 |
·清末变法中各种因素对司法体制的影响 | 第71-79页 |
·收回法权的急迫性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 第71-74页 |
·三权分立与司法独立的倡导 | 第74-76页 |
·诉讼模式选择对司法体制改革的影响 | 第76-79页 |
·清末变法中的都察院改革 | 第79-93页 |
·清末官制改革中都察院改革 | 第79-86页 |
·都察院废立之争 | 第86-89页 |
·都察院职能的分化与发展 | 第89-93页 |
第5章 清末变法中对检察机构的引进 | 第93-108页 |
·清末变法对西方检察制度的考察和引进 | 第93-98页 |
·通过出国考察对检察制度的鉴别 | 第94-95页 |
·通过法学专家讲授对检察制度的引进 | 第95-96页 |
·清末变革中引进西方检察制度的具体体现 | 第96-98页 |
·清末官制改革中检察厅的设置 | 第98-108页 |
·检察官称谓的确定 | 第98-99页 |
·《大理院编制法》、《法院编制法》与《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对检察机构设置的规定 | 第99-100页 |
·京师检察机构设置的过程 | 第100-104页 |
·京外检察机构设置的过程 | 第104-108页 |
第6章 清末检察厅的职责 | 第108-127页 |
·法律文本对检察厅职责的确立 | 第108-111页 |
·《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对检察机关法律职能的初步确立 | 第108页 |
·《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对检察机关法律职权的进一步细化 | 第108-109页 |
·1909 年《法院编制法》对检察厅法律职能的确定 | 第109-110页 |
·其他法律文本对检察机关法律职能的确立 | 第110-111页 |
·检察职能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 第111-119页 |
·部分侦查职能及侦查监督职能 | 第112-114页 |
·提起公诉的职能 | 第114页 |
·审判监督职能 | 第114-115页 |
·执行监督职能 | 第115-119页 |
·清末检察改革的评价 | 第119-127页 |
·清末检察改革促进了检察职能的独立 | 第120-122页 |
·对司法、行政权的认识混乱导致法律监督的先天不足 | 第122-123页 |
·部院之争中的检察机关——脚踏两船的尴尬 | 第123-125页 |
·提法司监督司法导致检察权在司法实践中的无法独立 | 第125-127页 |
第7章 余论 | 第127-154页 |
·民国期间对清末检察制度的借鉴与发展 | 第127-140页 |
·北洋政府时期检察制度的发展 | 第127-133页 |
·北洋政府之后检察厅的发展 | 第133-140页 |
·司法规律与检察权的配置 | 第140-154页 |
·检察机关的性质与检察权的定位 | 第140-145页 |
·司法规律的发展要求实现检察权能的多元化 | 第145-151页 |
·检察权各种权能的合理细化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2页 |
后记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