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绪论 | 第7-13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进展综述 | 第8-11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系统论 | 第13页 |
| ·人口承载力理论 | 第13页 |
| ·土地生态经济理论 | 第13-15页 |
| 3.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介绍 | 第15-25页 |
| ·生态足迹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5页 |
|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前提条件 | 第16页 |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 ·生态生产性土地 | 第16-18页 |
| ·生态承载力 | 第18页 |
|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 第18-19页 |
| ·均衡因子 | 第19页 |
| ·产量因子 | 第19-20页 |
| ·生态压力 | 第20页 |
| ·生态足迹模型与计算步骤 | 第20-23页 |
|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 ·生态足迹计算步骤 | 第21-23页 |
| ·生态足迹模型的评述 | 第23-25页 |
| 4.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25-41页 |
| ·重庆市概况 | 第25-26页 |
| ·地理位置与区域特征 | 第25页 |
| ·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 | 第25-26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6页 |
| ·数据来源及分析处理 | 第26-27页 |
| ·重庆市2006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第27-31页 |
| ·生态足迹成分选择 | 第27-29页 |
| ·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分析 | 第31-41页 |
| ·1997~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发展趋势分析 | 第31-36页 |
| ·生态足迹各组分的供需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 第38-40页 |
| ·重庆市生态足迹分析评价结论 | 第40-41页 |
| 5.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 第41-49页 |
| ·重庆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1页 |
| ·土地生态赤字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 ·人口增多 | 第41-42页 |
| ·消费水平提高 | 第42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 | 第42-44页 |
| ·自然灾害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 第44页 |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 | 第44-49页 |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 第45页 |
| ·改变生产与生活消费结构和模式高效利用资源 | 第45-46页 |
| ·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量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 | 第46页 |
| ·根据自然灾害特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 第46-47页 |
| ·做好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 第47-48页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有机协调发展 | 第48-49页 |
| 6.结论 | 第49-51页 |
| ·评价结论 | 第49页 |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不足 | 第49-50页 |
| ·今后工作的方向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9页 |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