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贡嘎蝠蛾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介绍 | 第17-25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 ·细菌16S RRNA 序列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第19页 |
|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技术 | 第20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 第20-21页 |
| ·基因探针杂交技术 | 第21页 |
| ·核酸印迹杂交技术 | 第21页 |
| ·利用16S-235 rRNA 基因区间序列进行的研究 | 第21-22页 |
| ·真核生物ITS 区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利用rRNA 上具高度保守性的区域设计通用引物 | 第22-23页 |
| ·以ITS 区段的RFLP 图谱作为标记特征进行分子鉴定 | 第23页 |
| ·根据DNA 序列进行分子鉴定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25页 |
| 3 PCR-RFLP 法分析贡嘎蝠蛾幼虫肠道细菌区系 | 第25-37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 ·研究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仪器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6-31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总DNA 的提取 | 第26-27页 |
| ·细菌16S rRNA 基因PCR 扩增 | 第27-28页 |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28-29页 |
| ·高效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 ·16S rRNA 基因文库的构建 | 第29-30页 |
| ·阳性克隆筛选 | 第30-31页 |
| ·RFLP 酶切分型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内细菌的总DNA 提取 | 第31页 |
| ·16S rDNA 的PCR 扩增 | 第31-32页 |
|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2-33页 |
| ·EcoRI、MspI 及HaeⅢ的酶切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4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真菌区系分析 | 第37-48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 ·贡嘎蝠蛾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37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 ·引物序列 | 第37页 |
| ·试验仪器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8-40页 |
| ·肠道微生物总DNA 的提取 | 第38-39页 |
| ·ITS 片段的PCR 扩增 | 第39-40页 |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40页 |
| ·高效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页 |
| ·ITS 基因文库的构建 | 第40页 |
| ·阳性克隆筛选 | 第40页 |
| ·RFLP 酶切分型和克隆文库分析 | 第40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真菌的分离培养及与非培养法的比较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内真菌的总DNA 提取与ITS 序列的PCR 扩增 | 第40-41页 |
| ·ITS 克隆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 第41页 |
| ·序列比对与RFLP 分析 | 第41-43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4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真菌的分离培养法与非培养法的比较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 ·主要结论 | 第48-50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各种微生物数量差异大 | 第48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种类特殊 | 第48页 |
| ·纯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不一致 | 第48-49页 |
| ·研究方法的评价 | 第49页 |
| ·PCR-RFLP 分析方法的局限 | 第49-50页 |
|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附录 | 第58-60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8页 |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