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学理梳理 | 第14-30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涵义 | 第14-17页 |
1. 沟通的一般涵义及功能 | 第14-15页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涵义 | 第15-17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基本要素 | 第17-23页 |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 | 第17-19页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 | 第19页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 | 第19-20页 |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背景 | 第20-22页 |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障碍 | 第22-23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形式 | 第23-25页 |
1.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 第23页 |
2. 集体沟通和个别沟通 | 第23-24页 |
3. 现实沟通与媒介沟通 | 第24-25页 |
4. 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 第25页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点 | 第25-27页 |
1. 沟通双方地位的平等性 | 第25-26页 |
2. 双向交互性 | 第26页 |
3. 沟通目的的确定性 | 第26-27页 |
4. 沟通内容的多样性 | 第27页 |
5. 沟通形式的多样化 | 第27页 |
(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 | 第27-30页 |
1. 及时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及教育反馈信息 | 第28页 |
2. 及时消除思想隔阂,调解利益矛盾 | 第28页 |
3. 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 | 第28-29页 |
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 | 第29-30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现状的分析 | 第30-36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成绩 | 第30-31页 |
1. 教育主客体的沟通意识明显增强 | 第30页 |
2. 信息通道有了新拓展 | 第30-31页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形式出现多样化发展 | 第31页 |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 | 第31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不够畅通 | 第32页 |
2. 沟通的形式比较单一,且主要使用传统方式 | 第32-33页 |
3. 沟通过程仍不同程度存在意义理解的障碍 | 第33页 |
4. 大多数学校的沟通状态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和期望 | 第33-34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6页 |
1. 教育主体对沟通价值认识不足,建设相对落后的影响 | 第34页 |
2. 与学生沟通的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检查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受高校教育者时间、精力有限的客观因素制约 | 第35页 |
4. 教育主客体的沟通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35-36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优化策略 | 第36-46页 |
(一) 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沟通观 | 第36-38页 |
1. 树立沟通重要的价值观 | 第36页 |
2. 树立双向沟通的平等观 | 第36-37页 |
3. 坚持及时沟通的时效观 | 第37-38页 |
(二)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制度 | 第38-41页 |
1. 建立领导参与沟通的制度 | 第38-39页 |
2. 实行信息反馈制度 | 第39页 |
3. 建立沟通监督制度 | 第39-40页 |
4. 建立沟通效果定期评价制度 | 第40-41页 |
(三)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沟通能力 | 第41-42页 |
1. 提高大学生的主动诉求与沟通表达的能力 | 第41-42页 |
2. 提高教育者运用现代化沟通形式的能力 | 第42页 |
(四) 营造良好的背景条件 | 第42-44页 |
1. 营造良好的心理背景 | 第42-43页 |
2. 营造良好的物理背景 | 第43页 |
3. 营造良好的社会背景 | 第43-44页 |
(五)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 | 第44-46页 |
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一般理论研究 | 第44页 |
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特殊规律的研究 | 第44页 |
3. 加强沟通心理的研究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