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的中医辨治思路演变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闭经的中医辨治思路演变 | 第8-44页 |
一、春秋战国时期 | 第8-11页 |
(一) 《内经》对女子月经生理情况的概述 | 第8-9页 |
(二) 《内经》女子不月病因病机观及自然疗法 | 第9-11页 |
二、秦汉时期 | 第11-15页 |
(一) 淳于意的医案可见实践医学的开端 | 第11页 |
(二) 张仲景的辨治思路 | 第11-15页 |
三、魏晋至隋朝时期 | 第15-18页 |
(一) 《脉经》对本病的诊断思想 | 第15页 |
(二) 《诸病源候论》病因病机观及病证特点 | 第15-18页 |
四、唐朝时期 | 第18-22页 |
(一) 孙思邀对闭经的认识 | 第18-21页 |
(二) 《外台秘要》对本病的记述 | 第21-22页 |
五、宋代时期 | 第22-31页 |
(一) 《女科百问》的辨治思路 | 第22-24页 |
(二) 《妇人大全良方》的辨治思路 | 第24-29页 |
(三) 陈素庵的辨治 | 第29-30页 |
(四) 宋代的几本医著之观点 | 第30-31页 |
六、金元时期 | 第31-36页 |
(一) 刘完素的心火观 | 第32页 |
(二) 张从正的涌吐及下法治疗思路 | 第32-33页 |
(三) 李果的补益脾胃与泻热泻火观 | 第33-34页 |
(四) 朱丹溪的痰瘀观 | 第34-35页 |
(五) 金元时代其他辨治观点 | 第35-36页 |
七、明朝时期 | 第36-40页 |
(一) 万全的气郁痰郁及气血虚损观 | 第36-37页 |
(二) 薛己的脏腑病机观 | 第37-39页 |
(三) 张介宾的补肾补虚的治疗观 | 第39页 |
(四) 明朝其它医家之观点 | 第39-40页 |
八、清朝时期 | 第40-44页 |
(一) 傅青主的辨治思想 | 第40-41页 |
(二) 唐宗海的虚实寒热四治 | 第41-42页 |
(三) 清代其它医家之观点及医案 | 第42-44页 |
第二部分 综合分析 | 第44-52页 |
一、经期保健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整体观念 | 第44-46页 |
二、多病因多病机综合分析时代新的致病因素与特点 | 第46页 |
三、个体化治疗自然疗法病因脉症治的思路 | 第46-47页 |
四、对闭经的辨治思路演变之思考 | 第47-51页 |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1页 |
六、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