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第一章 分子标记及其在油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12-23页 |
1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特点 | 第12-16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2-13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13-14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4页 |
·简单重复序列 | 第14-15页 |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 第15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5-16页 |
·其它分子标记 | 第16页 |
2 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6-23页 |
·油菜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6-17页 |
·油莱重要农艺性状的标记与定位 | 第17-20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0-21页 |
·分子标记在芸薹属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的发展 | 第23-27页 |
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发展 | 第23-24页 |
2 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24-27页 |
·单标记分析法 | 第25页 |
·单区间作图法 | 第25-26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6页 |
·多区间作图法 | 第26页 |
·混合线性模型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作物抗倒伏性状研究综述 | 第27-34页 |
1 作物倒伏现象及抗倒伏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倒伏现象 | 第27页 |
·倒伏类型 | 第27-28页 |
·倒伏原因 | 第28页 |
·抗倒伏评价方法与指标 | 第28-31页 |
2 作物抗倒伏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经典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分子标记及QTL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3 油菜抗倒伏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4-35页 |
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6-55页 |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36-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性状调查 | 第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2个组合6个世代单株抗压力的次数分布 | 第37-38页 |
·抗倒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38页 |
·抗倒伏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38-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测量指标的确立 | 第41页 |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遗传 | 第41-42页 |
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 第43-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引物筛选及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47-49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9-51页 |
·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52-53页 |
·分子标记及其在连锁群上的分布 | 第53页 |
·QTL定位的精确性 | 第53-54页 |
·QTL定位结果与分离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54页 |
4 结论 | 第54-55页 |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1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测量指标的确立 | 第55页 |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遗传 | 第55页 |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QTL定位 | 第55-56页 |
2 讨论 | 第56-57页 |
·创新之处 | 第56页 |
·存在问题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