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7-57页 |
第一节 水稻遗传研究的分子化 | 第18-35页 |
·分子标记的兴起 | 第18-21页 |
·成套解决方案的出现 | 第21-25页 |
·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25-28页 |
·图谱依赖性解决平台 | 第28-35页 |
第二节 水稻分蘖研究进展 | 第35-46页 |
·水稻分蘖的形态 | 第35-37页 |
·水稻分蘖QTL定位 | 第37-38页 |
·水稻分蘖突变体的基因克隆 | 第38-44页 |
·水稻分蘖的分子育种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水稻叶色突变体 | 第46-56页 |
·水稻叶绿素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 第46-49页 |
·水稻叶绿素降解途径相关突变体 | 第49-52页 |
·其他途径相关基因 | 第52-55页 |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利用 | 第55-56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56-57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5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6-57页 |
第二章 研究报告 | 第57-117页 |
第一节 两个水稻少分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 第57-6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60-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二节 两个水稻DH群体茎蘖消长的发育QTL分析 | 第68-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三节 一个矮秆少分蘖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 第82-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讨论 | 第86-88页 |
第四节 水稻高位分蘖的QTL分析及定位 | 第88-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0-93页 |
·讨论 | 第93-95页 |
第五节 一个水稻黄绿叶基因YGL3的精细定位 | 第95-10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2页 |
·讨论 | 第102-103页 |
第六节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4的突变基因定位 | 第103-10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7页 |
·讨论 | 第107页 |
第七节 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QTL定位 | 第107-1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2页 |
·讨论 | 第112-117页 |
第三章 全文讨论 | 第117-119页 |
·图位克隆仍是水稻基因分离的主要方式 | 第117页 |
·水稻分蘖的研究需要多种研究手段 | 第117-118页 |
·光合相关性状研究涉及众多生物学途径 | 第118页 |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44页 |
附录1 水稻QTL定位总结 | 第144-149页 |
附录2 水稻已克隆基因总结 | 第149-155页 |
附录3 水稻叶片总DNA小量提取法 | 第155-156页 |
附录4 DNA提取缓冲液的配制 | 第156-157页 |
附录5 本试验中使用的缓冲液 | 第157-158页 |
附录6 TAQ酶的制备 | 第158-159页 |
附录7 双氮条件下DH群体不同时期株高的条件与非条件QTL分析 | 第159-160页 |
附录8 双氮条件下DH群体不同时期单株分蘖数的条件与非条件QTL分析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