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一、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衔接的一般机理 | 第7-13页 |
| (一) 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基本含义 | 第7页 |
| (二) 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衔接的基本含义 | 第7-8页 |
| (三) “诉调衔接”的现状 | 第8-10页 |
| (四) “诉调衔接”的功能和目的 | 第10-11页 |
| (五) “诉调衔接”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 二、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衔接制度产生的渊源 | 第13-15页 |
| (一) 中国式调解的历史流变 | 第13页 |
| (二) 革命意义上的调解实践 | 第13页 |
| (三) 新中国调解制度的演变 | 第13-14页 |
| (四) 中国调解制度的文化分析 | 第14-15页 |
| 三、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衔接的本土制度和域外经验 | 第15-21页 |
| (一) 现行法律对“诉调衔接”制度的规定 | 第15-17页 |
| (二) 境外ADR 制度及与我国“诉调衔接”制度的比较 | 第17-21页 |
| 四、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衔接的地方性实践及问题分析 | 第21-28页 |
| (一) 我国“诉调衔接”的地方性实践 | 第21-23页 |
| (二) “诉调衔接”理论上的缺陷和冲突 | 第23-24页 |
| (三) “诉调衔接”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 五、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制度的完善 | 第28-36页 |
| (一) 从人民调解组织角度谈衔接制度的完善 | 第28-29页 |
| (二) 从法院角度谈诉调解衔接制度的完善 | 第29-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