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页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2 通过能力基础理论 | 第14-19页 |
·通过能力的概念 | 第14-16页 |
·区段通过能力 | 第14-15页 |
·区间通过能力 | 第15页 |
·储备能力必要性 | 第15-16页 |
·我国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16-19页 |
·扣除系数法 | 第16-18页 |
·扣除系数法适应性分析 | 第18-19页 |
3 基于列车运行质量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研究 | 第19-35页 |
·影响列车运行质量的运行图参数 | 第19-28页 |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 第19-23页 |
·缓冲时间 | 第23-26页 |
·列车晚点时间 | 第26-28页 |
·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基于列车运行质量的能力利用率理论研究 | 第29-35页 |
·控制第一层次列车后效晚点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 第29-31页 |
·控制高层次平均列车后效晚点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 第31-33页 |
·区间经济合理通过能力利用率 | 第33-35页 |
4 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 第35-57页 |
·列车运行图参数 | 第35-47页 |
·晚点时间 | 第35-36页 |
·缓冲时间 | 第36-38页 |
·最小间隔时间 | 第38-47页 |
·区间合理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 第47-54页 |
·控制第一层次列车后效晚点时间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 第47-48页 |
·控制高层次平均列车后效晚点的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 第48-50页 |
·经济合理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 | 第50-54页 |
·区间能力利用状态类型 | 第54-55页 |
·通道、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状态评价指标 | 第55-57页 |
·线路别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 | 第55页 |
·货物运输畅通率 | 第55-57页 |
5 全路通道别、线路别能力利用状态评价研究 | 第57-77页 |
·全路通道、线路的划分 | 第57-58页 |
·铁路六大干线及所在通道能力利用分析 | 第58-73页 |
·京哈通道 | 第58-62页 |
·京沪通道 | 第62-64页 |
·京九通道 | 第64-65页 |
·京广通道 | 第65-67页 |
·陆桥通道 | 第67-69页 |
·沪昆通道 | 第69-73页 |
·全路通过能力利用状态分析 | 第73-77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77-78页 |
·主要的研究结论 | 第77页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81页 |
学位论文数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