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游历与其思想历程之考察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孟子游历前期—理论的提出 | 第10-17页 |
(一) “仁政”思想的初次表述与首次游齐 | 第10-11页 |
(二) 孟子首次游齐的学术活动 | 第11-17页 |
1、孟子与淳于髡关于了“礼”的辩论 | 第11-13页 |
2、孟子与淳于髡关于“名实”的辩论 | 第13-14页 |
3、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辩论 | 第14-17页 |
二. 孟子游历中期—理论的丰富 | 第17-23页 |
(一) 孟子周游宋、薛、鲁国 | 第17-18页 |
(二) 孟子游滕 | 第18-23页 |
1、孟子向滕文公讲“仁政” | 第18-20页 |
2、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 | 第20-22页 |
3、孟子对商品价格的认识 | 第22-23页 |
三. 孟子游历后期—理论的完成 | 第23-34页 |
(一) 孟子劝梁惠王实行“仁政” | 第23-26页 |
1、义利之辨 | 第23-24页 |
2、与民同乐 | 第24页 |
3、王道政治的构想 | 第24-25页 |
4、孟子向梁惠王讲“仁政” | 第25-26页 |
(二) 孟子再次游齐 | 第26-34页 |
1、以“四端”为标志的“性善论”的完整提出 | 第26-28页 |
2、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民本思想 | 第28-30页 |
3、孟子战争观的反映 | 第30-31页 |
4、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立命”的思想 | 第31-34页 |
四. 齐文化对孟子思想的影响 | 第34-41页 |
(一) 齐文化与稷下学宫简介 | 第34-35页 |
(二) 齐文化对孟子思想的影响 | 第35-41页 |
1、孟子对齐文化民本思想的吸收 | 第35-37页 |
2、孟子受《管子》心气理论的影响 | 第37-39页 |
3、齐文化对孟子王霸思想的影响 | 第39-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孟子游历年表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