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各类型职业技术学校论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论洋务学堂与我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之发轫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一 引言第9-24页
 (一) 研究缘起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与方法第10-11页
 (三) 相关研究综述第11-16页
  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第11-13页
  2. 关于洋务学堂的研究第13-16页
 (四) 概念的界定第16-24页
  1. 高等职业教育及特征第16-21页
  2.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第21-24页
二 洋务学堂兴起的缘由第24-29页
 (一) 政治动因:晚清政府军事和外交的失败第24-25页
 (二) 经济动因:兴办洋务企业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第25-26页
 (三) 文化动因: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导第26-27页
 (四) 历史契机:外交频繁而翻译人才匮乏第27-29页
三 洋务学堂的创建与发展第29-35页
 (一) 外国语(方言)学堂──京师同文馆第29-31页
 (二) 科学技术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第31-32页
 (三) 军事(武备)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第32-35页
四 洋务学堂的教育特征分析第35-46页
 (一)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1997)和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第35-36页
  1.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1997)第35-36页
  2.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第36页
 (二) 洋务学堂的高等教育特征第36-37页
 (三) 洋务学堂的职业教育特征第37-46页
  1. 培养目标:专业性第38-39页
  2. 课程设置:实用性第39-41页
  3. 教学过程:实践性第41-42页
  4. 办学主体:多元性第42-43页
  5. 招生方式:灵活性第43-44页
  6. 就业导向:针对性第44-46页
五 洋务学堂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作用第46-55页
 (一) 历史意义第46-50页
  1. 积极作用第46-48页
  2. 历史局限第48-50页
 (二) 借鉴作用第50-55页
  1. 培养目标:应用型技术第50-51页
  2. 培养方式: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第51-52页
  3. 培养过程: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并重第52-53页
  4. 培养条件:一专多能“双师”型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g-TiO2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PMAC数普兼容式车床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开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