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以审查起诉阶段为考察重点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1章 刑事和解的基础理论 | 第9-19页 |
| ·刑事和解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 第9-11页 |
| ·刑事和解的理论根基 | 第11-13页 |
| ·平衡理论 | 第11页 |
| ·叙说理论 | 第11-12页 |
| ·恢复正义理论 | 第12-13页 |
| ·刑事和解的价值 | 第13-16页 |
| ·被害人权利保障价值 | 第13-14页 |
| ·加害人归复社会价值 | 第14-15页 |
| ·诉讼效益价值 | 第15-16页 |
| ·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 | 第16-19页 |
| ·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 | 第16-17页 |
| ·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 | 第17页 |
| ·刑事和解与罪刑相适应 | 第17-19页 |
| 第2章 刑事和解的实践考察 | 第19-25页 |
| ·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的实践模式 | 第19-22页 |
| ·德国模式 | 第19-20页 |
| ·法国模式 | 第20-21页 |
| ·新西兰模式 | 第21页 |
| ·英国模式 | 第21-22页 |
| ·域外刑事和解实践对我国司法制度的启示 | 第22-25页 |
| ·刑事和解的操作程序 | 第23-24页 |
| ·刑事和解的实践模式 | 第24-25页 |
| 第3章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5-33页 |
|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 ·被害人的权利缺失 | 第25-27页 |
| ·刑法谦抑性的需要 | 第27页 |
| ·诉讼效率的要求 | 第27-28页 |
|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可行性 | 第28-33页 |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和解制度的暗合 | 第28-30页 |
| ·传统文化对刑事和解的包容 | 第30-31页 |
| ·现行法律对刑事和解制度的支撑 | 第31-33页 |
| 第4章 刑事和解的构建 | 第33-40页 |
| ·刑事和解的适用要素 | 第33-34页 |
|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3-34页 |
| ·刑事和解的条件 | 第34页 |
| ·刑事和解的具体操作程序 | 第34-38页 |
| ·刑事和解的提起 | 第34-35页 |
| ·刑事和解的审查 | 第35-37页 |
| ·刑事和解的监督与救济 | 第37-38页 |
| ·刑事和解在公诉权下的处理形式 | 第38-40页 |
| ·和解不起诉 | 第38页 |
| ·和解暂缓起诉 | 第38-39页 |
| ·和解起诉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