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的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的基本原理 | 第10-12页 |
|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 第10-11页 |
| ·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过程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18页 |
| 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30页 |
|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 ·遥感信息数据 | 第18页 |
| ·地形图栅格信息数据 | 第18-19页 |
| ·野外实测调查数据 | 第19页 |
| ·其他数据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1-24页 |
|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1-24页 |
| ·地形数据处理 | 第24页 |
| ·景观类型分类体系 | 第24-25页 |
| ·遥感影像解译分类 | 第25-30页 |
| 4. 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变化表征模型 | 第30-34页 |
| ·景观镶嵌体特征指数 | 第30-32页 |
| ·多样性指数 | 第30-31页 |
| ·景观优势度指数 | 第31页 |
| ·景观破碎化指数 | 第31-32页 |
| ·平均斑块分维数 | 第32页 |
| ·单一景观要素的格局分析 | 第32-34页 |
| ·平均斑块形状指数 | 第32-33页 |
| ·斑块密度(PD) | 第33页 |
| ·景观要素斑块空间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34-47页 |
| ·研究区景观镶嵌体动态变化 | 第34-37页 |
| ·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统计分析 | 第34页 |
| ·斑块面积的变化 | 第34-35页 |
| ·斑块数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 ·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变化 | 第36页 |
| ·景观结构异质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 ·景观斑块的动态变化 | 第37-39页 |
| ·景观要素动态变化分析 | 第39-43页 |
| ·研究区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 第43-47页 |
| ·各景观类型海拔梯度分析 | 第43-45页 |
| ·景观各类型的坡度相关分析 | 第45-47页 |
| 6. 驱动力分析 | 第47-53页 |
| ·自然驱动因子影响分析 | 第47-50页 |
| ·地形因子在景观格局变化中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气候变化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灾害对景观格局变化的扰动影响分析 | 第50页 |
| ·人文驱动因子影响分析 | 第50-53页 |
| ·政策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经济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51页 |
| ·文化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