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言:选题的缘起以及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3-27页 |
一、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我国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4-16页 |
二、当前国内关于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研究的综述 | 第16-25页 |
三、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5-27页 |
(一) 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二) 研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7-42页 |
一、道德能否建设 | 第28-31页 |
(一) 道德的内容与存在形式决定着道德的可建设性 | 第28-30页 |
(二) 道德的实践精神本质决定着道德的可建设性 | 第30-31页 |
二、何谓道德建设 | 第31-35页 |
(一) 道德建设的科学内涵 | 第32-33页 |
(二) 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素 | 第33-35页 |
三、道德怎样建设 | 第35-39页 |
(一) 从"实然"到"应然",从"应当"到"正当" | 第35-37页 |
(二) 继承·创新·发展 | 第37-39页 |
四、何谓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 第39-42页 |
(一) 何谓实效性? | 第39-40页 |
(二) 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体现 | 第40-42页 |
第二章 衡量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两个维度 | 第42-52页 |
一、社会维度: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与社会的文明程度 | 第43-47页 |
(一)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风气的美善 | 第43-45页 |
(二)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文明程度 | 第45-47页 |
二、个体维度:社会成员道德信仰的普遍确立 | 第47-52页 |
(一) 社会成员道德知、行能力的不断提高 | 第48-49页 |
(二) 社会成员对道德信仰的自觉追求 | 第49-52页 |
第三章 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分析及其低效原因探究 | 第52-72页 |
一、对我国道德建设现状的考察 | 第52-61页 |
(一) 争论与求证:"滑坡"还是"爬坡" | 第53-56页 |
(二) 困境与原因:"工具"还是"目的" | 第56-59页 |
(三) 现实与未来:"适应"还是"超越" | 第59-61页 |
二、对我国道德建设现实效果的评价 | 第61-66页 |
(一) "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 | 第62-64页 |
(二) 对社会行为的解说乏力,对精神世界的导引滞后 | 第64-66页 |
三、对我国道德建设低效原因的探究 | 第66-72页 |
(一) 在道德建设目标设定上缺乏梯次性 | 第66-67页 |
(二) 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治化、形式化倾向 | 第67-72页 |
第四章 提高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72-95页 |
一、物质基础原则 | 第73-80页 |
(一) 道德与利益关系辩证 | 第75-77页 |
(二) 物质生活对道德建设实效的制约 | 第77-80页 |
二、实践至上原则 | 第80-84页 |
(一) 行胜于言: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本真 | 第80-83页 |
(二) 知行统一:全面而深入的道德实践 | 第83-84页 |
三、教育人本原则 | 第84-89页 |
(一)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 | 第86-87页 |
(二) "自我"与"忘我"的和谐统一 | 第87-89页 |
四、制度保障原则 | 第89-95页 |
(一) 制度正义是道德建设走向实效的首要前提 | 第91-92页 |
(二) 制度优化是道德建设走向实效的切实保降 | 第92-95页 |
第五章 提高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 第95-147页 |
一、发展经济:夯实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 | 第96-100页 |
(一) 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 | 第97-99页 |
(二) 道德"资本"与道德"人本" | 第99-100页 |
二、革新教育:焕发道德主体的德行自觉 | 第100-106页 |
(一) 建构"主体-发展性"德育 | 第102-103页 |
(二) 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 | 第103-104页 |
(三) 突出道德体验的核心地位 | 第104-106页 |
三、强化实践:完善道德建设的全员参与机制 | 第106-111页 |
(一) 有效开展全民道德实践活动 | 第107-108页 |
(二) 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的道德建设 | 第108-111页 |
四、完善规范: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 第111-119页 |
(一) 加强伦理制度建设 | 第111-113页 |
(二) 实现"德"、"法"之间的有机衔接 | 第113-116页 |
(三) 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第116-119页 |
五、突出重点:加强核心群体的道德建设 | 第119-128页 |
(一) 加强官员道德建设 | 第119-123页 |
(二) 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 | 第123-126页 |
(三) 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 | 第126-128页 |
六、优化风习:传承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 第128-137页 |
(一) 风习与道德建设 | 第130-132页 |
(二) 让教化回归公民的现实生活 | 第132-134页 |
(三) 弘扬"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 第134-137页 |
七、舆论引导:营造道德建设的人文环境 | 第137-141页 |
(一) "道德场"与道德建设 | 第137-139页 |
(二) 为道德建设营造积极的人文环境 | 第139-141页 |
八、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 第141-147页 |
(一) 非政府组织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 第142-143页 |
(二) 培育公民的伦理精神,提高公民的道德自治水平 | 第143-144页 |
(三) 有效整合道德资源,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 第144-147页 |
第六章 提高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的着力点 | 第147-166页 |
一、提高家庭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 第147-153页 |
(一) 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转型 | 第149-151页 |
(二) 实现"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有机结合 | 第151-153页 |
二、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 第153-160页 |
(一) 努力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 第155-158页 |
(二) 将职业道德操守引入绩效考察机制 | 第158-160页 |
三、提高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性 | 第160-166页 |
(一) 培育科学的公德精神 | 第161-163页 |
(二) 健全公共生活领域内的道德赏罚机制 | 第163-166页 |
第七章 对国外道德建设经验的借鉴 | 第166-181页 |
一、行动哲学:新加坡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科学指南 | 第167-171页 |
(一) 弘扬传统、兼容并蓄的道德文化 | 第168-169页 |
(二) 制度先行、人格感召的道德实践 | 第169-171页 |
二、企业集团主义:日本道德建设的推进器 | 第171-174页 |
(一) 对儒家思想的自我建构 | 第172-173页 |
(二) 实现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契合 | 第173-174页 |
三、自由与公正:美国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 | 第174-181页 |
(一) 对人权的充分尊重与保障 | 第176-178页 |
(二) 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与追求 | 第178-18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1-186页 |
后记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