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化城”阅马场大气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全球大气污染问题 | 第9-10页 |
二、国外大气污染防治的现状 | 第10-11页 |
三、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状况 | 第11-12页 |
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现状 | 第12-14页 |
第1章 本次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21页 |
·武汉市概况 | 第16-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气候 | 第16-17页 |
·矿产资源 | 第17页 |
·行政区划与人口 | 第17页 |
·水利资源 | 第17-18页 |
·交通运输 | 第18页 |
·国土面积 | 第18页 |
·环境保护 | 第18-19页 |
·空气质量现状 | 第19页 |
·武汉“文化城”概况 | 第19-20页 |
·武汉“文化城”阅马场区段概况 | 第20-21页 |
第3章 研究过程 | 第21-37页 |
·流动大气污染源的调查与污染排放分析 | 第21-25页 |
·流动污染源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 | 第21-22页 |
·流动污染源(汽车尾气)源强计算方法 | 第22-25页 |
·固定大气污染源的调查与污染排放分析 | 第25-32页 |
·固定点源 | 第25-31页 |
·固定面源 | 第31-32页 |
·研究区域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的监测 | 第32-33页 |
·研究区域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的判断方法 | 第33-37页 |
第4章 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状况 | 第37-66页 |
·流动污染源污染状况 | 第37-55页 |
·首义路监测点 | 第37-43页 |
·彭刘杨路监测点 | 第43-49页 |
·武珞路监测点 | 第49-55页 |
·流动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状况小结 | 第55页 |
·固定污染源污染状况 | 第55-64页 |
·固定点源 | 第55-59页 |
·固定面源 | 第59-64页 |
·固定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状况小结 | 第64页 |
·研究区域大气环境中TSP浓度的测定 | 第64-65页 |
·研究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 第65-66页 |
第5章 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 第66-71页 |
·大气污染成因分析 | 第66-67页 |
·地形和气象因素的影响 | 第66-67页 |
·污染物成因分析 | 第67页 |
·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 第67-71页 |
·加强交通综合管理 | 第68页 |
·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 第68-69页 |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 第69-70页 |
·加强扬尘治理 | 第70页 |
·加强绿化 | 第70页 |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1 武汉市方位图 | 第77-78页 |
附录2 武汉市城市规划图 | 第78-79页 |
附录3 阅马场平面图及监测点布置图 | 第79-80页 |
附录4 污染物排放系数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