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沟坝前右岸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9页 |
·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岩质高陡边坡失稳机理研究 | 第16-32页 |
·岩质高陡边坡的结构类型分析 | 第16-17页 |
·岩质高陡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17-27页 |
·岩质高陡边坡变形的主要方式 | 第17-18页 |
·岩质高陡边坡破坏的常见模式 | 第18-22页 |
·几种特殊的岩质高陡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 | 第22-27页 |
·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影响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内部因素 | 第28-29页 |
·影响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外部因素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瀑布沟坝区域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 | 第32-43页 |
·瀑布沟坝区域地质概况 | 第32-34页 |
·区域地形地貌 | 第32页 |
·区域地层岩性 | 第32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2-33页 |
·区域地质现象 | 第33-34页 |
·区域气象及水文 | 第34页 |
·瀑布沟坝前岸坡地形地貌特点 | 第34-36页 |
·岸坡岩体的建造特征 | 第36-37页 |
·岸坡岩体结构面分级 | 第37页 |
·岸坡岩体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岩体结构总体特征 | 第37-39页 |
·沿高程岩体结构特征 | 第39页 |
·水平方向岩体结构特征 | 第39-40页 |
·岸坡岩体的风化卸荷特征 | 第40-41页 |
·岸坡岩体的浅表生改造 | 第41-42页 |
·岸坡岩体的浅生改造 | 第41页 |
·岸坡岩体的表生改造 | 第41页 |
·岸坡岩体浅表生改造与岸坡演化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瀑布沟坝岸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43-59页 |
·坡体边界的确定 | 第43页 |
·坡体变形破坏的现状 | 第43-51页 |
·地表岩土体的变形破坏 | 第43-47页 |
·坡体内部的变形破坏 | 第47-51页 |
·坡体变形破坏的基本模式 | 第51-52页 |
·坡体变形破坏的分区 | 第52-53页 |
·坡体变形破坏的平面分区 | 第52-53页 |
·坡体变形破坏的剖面分区 | 第53页 |
·坡体深部裂缝的发育分布 | 第53-56页 |
·深部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53-55页 |
·深部裂缝的形成机制 | 第55-56页 |
·坡体的成因探讨 | 第56-58页 |
·坡体形成的阶段 | 第56-57页 |
·坡体形成的诱发因素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瀑布沟坝岸坡坡体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第59-75页 |
·岸坡坡体地质稳定性的分析 | 第59-60页 |
·岸坡坡体稳定性的模拟分析 | 第60-74页 |
·有限元单元法 | 第60-62页 |
·PLAXIS程序简介 | 第62-63页 |
·计算思路 | 第63页 |
·计算模型及模拟分析 | 第6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瀑布沟岸坡坡体治理防护及监测方案 | 第75-79页 |
·治理防护和监测的原则 | 第75页 |
·治理防护方案 | 第75-77页 |
·监测方案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86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
参与的工程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