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滨水地区 | 第13页 |
·跨河城市 | 第13页 |
·跨河地区 | 第13-14页 |
·城市设计 | 第14页 |
·城市形态 | 第14页 |
·跨河城市分类 | 第14-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 | 第18-26页 |
·河流在跨河城市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水利功能 | 第18页 |
·交通运输功能 | 第18页 |
·游憩娱乐功能 | 第18-19页 |
·自然生态功能 | 第19页 |
·城市形象功能 | 第19页 |
·我国跨河地区开发带来的城市形态问题 | 第19-23页 |
·城河关系不紧密 | 第19-20页 |
·两岸缺乏关联 | 第20-21页 |
·河流特色减弱 | 第21-22页 |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22-23页 |
·西方滨水区开发的借鉴和教训 | 第23-25页 |
·中西方滨水区开发的对比 | 第23-24页 |
·西方滨水区的建设经验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跨河城市形态的发展 | 第26-33页 |
·影响跨河地区城市形态的要素 | 第26-28页 |
·自然地理要素 | 第26页 |
·交通运输因素 | 第26-27页 |
·经济技术因素 | 第27页 |
·城市人文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跨河城市形态演进的模式 | 第28-32页 |
·跨越发展模式 | 第29-30页 |
·协同发展模式 | 第30页 |
·中心外向模式 | 第30-31页 |
·独立组合模式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 | 第33-44页 |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33-34页 |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原则 | 第34页 |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要素 | 第34-43页 |
·整体结构 | 第35-37页 |
·开敞空间 | 第37-39页 |
·道路交通 | 第39-40页 |
·实体景观 | 第40-42页 |
·生活场所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 第44-72页 |
·城市整体结构的整合 | 第44-47页 |
·城市以河流为发展轴心 | 第44-45页 |
·顺应河流职能,调整城市功能布局 | 第45-46页 |
·两岸联合设计 | 第46-47页 |
·开敞空间的整合 | 第47-57页 |
·优化河流形态,恢复河流自然景观 | 第47-49页 |
·以滨水区开敞空间为基础,建立滨水城市开敞空间体系 | 第49-52页 |
·亲水空间的营造 | 第52-57页 |
·道路交通的整合 | 第57-61页 |
·合理组织步行和车行交通 | 第57-59页 |
·发展水上交通 | 第59页 |
·创造丰富的步行空间 | 第59-61页 |
·实体景观的整合 | 第61-68页 |
·构筑丰富有序的对岸景 | 第61-62页 |
·创造两岸和谐的纵观景 | 第62-63页 |
·跨河地区建筑形态的控制 | 第63-66页 |
·桥梁与两岸形态 | 第66-68页 |
·生活场所系统的整合 | 第68-70页 |
·滨水场景的再生 | 第68-69页 |
·活动模式与空间形态的相互促进与激励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 | 第72-88页 |
·课题概述 | 第72-73页 |
·石岐河区位关系分析 | 第73-74页 |
·现状优势与问题 | 第74-76页 |
·设计目标及其原则 | 第76-77页 |
·设计构思 | 第77-87页 |
·整体结构 | 第77-78页 |
·道路交通 | 第78-80页 |
·开敞空间 | 第80-84页 |
·建筑实体 | 第84-86页 |
·生活场所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