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近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形成及其对现代化问题的探索 | 第10-15页 |
(一) 近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形成 | 第10-13页 |
1. 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分化 | 第10-11页 |
2. 近代教育的普及 | 第11页 |
3. 社会主流思想的转变 | 第11-12页 |
4. 科举制度的废除 | 第12-13页 |
(二) 知识阶层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探索 | 第13-15页 |
二、1933 年7月《申报月刊》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讨论 | 第15-24页 |
(一) 《申报月刊》对三种现代化模式的讨论 | 第15-22页 |
1. 个人资本主义模式 | 第15-17页 |
2. 社会主义模式 | 第17-20页 |
3. 非资本主义模式 | 第20-22页 |
(二) 非资本主义模式的具体内容 | 第22-24页 |
三、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与非资本主义模式的趋同 | 第24-31页 |
(一) 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 第24-27页 |
1. 发展工业,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 第25页 |
2. 在国家可控制范围内发展私人资本 | 第25-26页 |
3. 进行土地改革 | 第26-27页 |
(二)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非资本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的趋同 | 第27-31页 |
1. 两种模式都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工业化 | 第27页 |
2. 两种模式都主张政治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前提 | 第27-28页 |
3. 两种模式在政治上都反对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专政 | 第28页 |
4. 两种模式都强调经济发展计划化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5. 两种模式都主张改变中国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 第29页 |
6. 两种模式都主张“节制资本”,克服私人资本的弊端 | 第29-31页 |
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