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USB 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13-15页 |
| ·开发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可复用 IP 核设计方法 | 第17-28页 |
| ·IP 核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 ·IP 核的定义和分类 | 第17-18页 |
| ·可重用 IP 核的特点 | 第18-19页 |
| ·IP 核的开发流程 | 第19-22页 |
| ·片上总线协议规范 | 第22-26页 |
| ·Core Connect 总线 | 第22-23页 |
| ·AMBA 系列总线 | 第23-24页 |
| ·Wishbone总线 | 第24-26页 |
| ·总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USB2.0 协议概述 | 第28-45页 |
| ·USB 通信体系结构 | 第28-31页 |
| ·系统结构 | 第28-29页 |
| ·数据流模型 | 第29-30页 |
| ·电气特性 | 第30-31页 |
| ·USB 数据组织形式 | 第31页 |
| ·USB 包的类型 | 第31-34页 |
| ·令牌包 | 第33页 |
| ·数据包 | 第33-34页 |
| ·握手包 | 第34页 |
| ·特殊类型包 | 第34页 |
| ·USB 传输事务 | 第34-40页 |
| ·控制传输 (Control Transfer) | 第34-36页 |
| ·同步传输 (Isochronous Transfer) | 第36-37页 |
| ·中断传输 (Interrupt Transfer) | 第37-39页 |
| ·批量传输 (Bulk Transfer) | 第39-40页 |
| ·USB 设备 | 第40-45页 |
| ·USB 系统配置 | 第40-41页 |
| ·USB 设备状态 | 第41-43页 |
| ·描述符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USB2.0 设备接口的设计 | 第45-60页 |
| ·USB2.0 接口的总体设计 | 第45-46页 |
| ·收发器芯片 | 第46-48页 |
| ·UTMI 模块 | 第48-52页 |
| ·UTMI 信号的时序 | 第48-49页 |
| ·事件的检测与响应 | 第49-52页 |
| ·协议控制器模块 | 第52-57页 |
| ·设备状态寄存器模块 | 第57-58页 |
| ·缓冲接口和仲裁器模块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IP 核的仿真与综合 | 第60-75页 |
| ·设备接口 IP 的功能仿真 | 第60-71页 |
| ·子模块的功能仿真 | 第61-68页 |
| ·系统的功能仿真 | 第68-71页 |
| ·USB IP 核的综合 | 第71-75页 |
| ·Design Compiler简介 | 第72-73页 |
| ·综合结果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81-8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