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及缩略词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32页 |
一、历史 | 第12-13页 |
二、病原学 | 第13-18页 |
1 分类和命名 | 第13-14页 |
2 形态结构 | 第14页 |
3 培养特点 | 第14-15页 |
4 理化特性 | 第15页 |
5 血清型 | 第15-18页 |
三、分子生物学 | 第18-21页 |
四、流行病学 | 第21-22页 |
五、临床症状与病理学变化 | 第22-24页 |
1 临床症状 | 第22-23页 |
2 病理学变化 | 第23-24页 |
六、检测方法 | 第24-29页 |
1 直接荧光抗体法 | 第25页 |
2 间接血凝试验 | 第25页 |
3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 第25-26页 |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6页 |
5 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 | 第26-27页 |
6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7-29页 |
七、防制 | 第29-32页 |
1 治疗 | 第29页 |
2 疫苗的预防 | 第29-32页 |
试验一 广东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 第32-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 第34页 |
·生化鉴定结果 | 第34-36页 |
·动物回归试验 | 第36-37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7-39页 |
·血清型鉴定结果 | 第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试验二 鸭疫里默氏杆菌双重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0-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试验三 鸭疫里默氏杆菌中国分离株的外膜蛋白A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0-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材料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3页 |
2 结果 | 第53-61页 |
·OmpA 基因PCR 扩增结果 | 第53页 |
·阳性克隆双酶切结果 | 第53-54页 |
·OmpA 基因的测序结果与比较分析 | 第54-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