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移动通信网络室内信号覆盖方案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1 室内信号覆盖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20页 |
| ·3G 室内分布系统应用环境及特点 | 第11-12页 |
| ·3G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 第12-16页 |
| ·信号源的选取 | 第12-13页 |
| ·天线的选择与布放 | 第13-14页 |
| ·信号外泄的控制 | 第14页 |
| ·最小耦合损耗问题 | 第14页 |
| ·3G 与2G 共用室内分布系统 | 第14-16页 |
| ·相关参数设置 | 第16页 |
| ·3G 室内分布系统优化的关键问题 | 第16-18页 |
| ·每个楼层靠窗口区域的覆盖问题和干扰问题的优化 | 第17页 |
| ·室内和室外过渡区的切换掉话问题的优化 | 第17-18页 |
| ·电梯口的切换参数优化 | 第18页 |
| ·4G 移动通信简介 | 第18-20页 |
| 2 信号覆盖分析 | 第20-34页 |
| ·WCDMA 室内覆盖规划建设原则 | 第20-23页 |
| ·室内覆盖规划指导思想 | 第20页 |
| ·2G/3G 共室内分布系统统一规划思路 | 第20-23页 |
| ·传播的主要特征 | 第23-24页 |
| ·WCDMA 信号源选取 | 第24-27页 |
| ·宏基站(Macro Site) | 第25页 |
| ·微基站(Micro Site) | 第25页 |
| ·射频拉远(Radio Remote Unit) | 第25-26页 |
| ·直放站(Repeater) | 第26-27页 |
| ·WCDMA 容量预测 | 第27-29页 |
| ·GSM1800 对WCDMA 的影响 | 第27-28页 |
| ·WCDMA 对GSM1800 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泄漏分析 | 第29页 |
| ·切换分析 | 第29-32页 |
| ·室内单小区和室外同频小区切换 | 第30页 |
| ·室内室外异频小区切换 | 第30页 |
| ·室内多小区和室外同频小区切换 | 第30-31页 |
| ·室内异频多小区和室外同频小区切换 | 第31页 |
| ·室内室外异频加过渡小区 | 第31页 |
| ·异频同覆盖 | 第31-32页 |
| ·多径效应 | 第32-34页 |
| 3 室内分布天线系统 | 第34-41页 |
| ·分布天线方式 | 第34-38页 |
| ·无源天线分布方式 | 第34-37页 |
| ·有源天线分布方式 | 第37-38页 |
| ·光纤室内分布系统 | 第38页 |
| ·泄漏电缆方式 | 第38-40页 |
| ·泄漏电缆的分类 | 第39页 |
| ·泄漏电缆的覆盖的计算 | 第39-40页 |
| ·混合分布方式 | 第40页 |
| ·几种信号分布方式的比较 | 第40-41页 |
| 4 会展中心三期室内覆盖部分方案设计 | 第41-47页 |
| ·设计方案概述 | 第41-44页 |
| ·自然环境 | 第41页 |
| ·结构组成 | 第41-42页 |
| ·当前电磁环境分析 | 第42页 |
| ·覆盖范围及覆盖方式 | 第42-44页 |
| ·直放站、干放上行噪声分析 | 第44-46页 |
| ·天线的安装 | 第46-47页 |
| ·电磁辐射防护 | 第47页 |
| 5 总结及展望 | 第47-49页 |
| ·工作总结 | 第47-48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