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市中心规划论文

我国城市副中心发展演变规律及生成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8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城市副中心是大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第10页
     ·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第10-11页
     ·我国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状况第11页
     ·我国城市副中心建设需要加强理论指导第11-12页
   ·研究对象第12-13页
   ·研究现状第13-1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页
     ·目的第14页
     ·意义第14页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4-18页
     ·方法第14-15页
     ·框架第15-18页
第一部分 城市副中心的相关理论研究第18-30页
 第一章 城市副中心的概念与相关理论第18-24页
   ·城市副中心的概念与内涵第18-19页
   ·城市副中心的区位分布第19-21页
     ·交通枢纽型的城市副中心第20页
     ·基于大型公共设施区位的城市副中心第20-21页
     ·城镇型的城市副中心第21页
   ·城市副中心的分类第21-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城市副中心成因分析第24-30页
   ·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与变迁第24-25页
   ·城市规模与结构的影响第25-26页
   ·城市副中心与城市中心区的关系第26-27页
   ·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第27-28页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二部分 城市副中心发展演变规律及生成机制研究第30-76页
 第三章 城市副中心发展演变规律研究第30-56页
   ·城市副中心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以西安为例)第30-38页
     ·建国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概况及存在问题第31-33页
     ·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第33-37页
     ·西安市小寨地区的发展演变第37-38页
   ·小寨地区与我国城市副中心实例比较第38-48页
     ·我国城市副中心发展建设实例分析第38-45页
     ·小寨地区的现状概况第45-47页
     ·小寨地区与我国城市副中心的比较结论第47-48页
   ·国外城市副中心建设实例分析第48-54页
     ·拉德芳斯副中心的形成第48-51页
     ·东京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第51-53页
     ·国外城市副中心实例分析结论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城市副中心生成机制研究第56-76页
   ·构建因素第56-57页
     ·交通系统的便捷性第56页
     ·城市功能的主导性第56页
     ·景观风貌的特色性第56-57页
     ·区域经济的聚集性第57页
   ·构建原则第57-58页
     ·明确功能定位第57页
     ·重视公共交通第57页
     ·注重生态环境及文化品位第57页
     ·聚集资金投资第57-58页
     ·体现地区特色第58页
   ·指导思想与理论第58-60页
     ·城市规划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思想第58-59页
     ·反引力设计理论第59-60页
   ·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第60-71页
     ·平面上感知的空间形态要素变化第61-62页
     ·立面上感知的空间形态要素变化第62-64页
     ·建筑设计上的空间形态要素变化第64-68页
     ·开发强度对城市副中心空间的影响第68-71页
   ·用地规模第71-72页
     ·横向比较推论法第71页
     ·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推算法第71-72页
     ·商业金融用地指标反算法第72页
   ·结构模式第72-73页
   ·功能特征第73-74页
     ·功能内涵第73页
     ·功能特色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三部分 西安市城市副中心发展规划思路第76-88页
 第五章 西安市小寨副中心发展构想第76-88页
   ·小寨副中心的发展思路第76-80页
     ·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第76-78页
     ·发展方向第78-79页
     ·空间构成范围第79-80页
   ·小寨副中心的概念设计第80-87页
     ·规划设计思想第80-81页
     ·发展目标及功能构成第81-82页
     ·布局结构第82-83页
     ·各功能区的概念设计第83-86页
     ·概念设计整体说明第86-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语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振动检测仪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网络的教师教育学习资源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