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界环境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体系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导论 | 第16-24页 |
一、论题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二、论题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三、论文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四、论文理论创新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24-36页 |
第一节 “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24-32页 |
一、“跨界”的概念辨析 | 第24-26页 |
二、“环境损害”的概念辨析 | 第26-30页 |
三、“跨界环境损害”的界定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国际法律责任”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32-36页 |
一、“国际法律”的界定 | 第32-33页 |
二、“责任”的概念辨析 | 第33-36页 |
第二章 跨界环境损害责任体系的传统观点 | 第36-50页 |
第一节 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传统观点 | 第36-41页 |
一、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模式 | 第37-38页 |
二、不损害国外环境的国际义务 | 第38-40页 |
三、私人行为的国家归责性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赔偿责任的传统观点 | 第41-46页 |
一、国家赔偿责任的产生 | 第41-42页 |
二、有关国家赔偿责任的国际法文件 | 第42-43页 |
三、国家赔偿责任的义务基础 | 第43-44页 |
四、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44页 |
五、国家赔偿责任的责任形式 | 第44-45页 |
六、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责任的关系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跨界环境损害国际民事责任的传统观点 | 第46-50页 |
一、关于核设施的和平利用所致损害的国际民事责任 | 第46-47页 |
二、海洋石油污染所致损害的国际民事责任 | 第47-48页 |
三、与废物有关的国际民事责任 | 第48-49页 |
四、危险物质运输的国际民事责任 | 第49-50页 |
第三章 跨界环境损害国际法律责任体系传统观点评析 | 第50-76页 |
第一节 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传统观点评析 | 第50-58页 |
一、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模式评析 | 第50-53页 |
二、不损害国外环境国家义务评析 | 第53-57页 |
三、私人行为国家归责性评析 | 第57-58页 |
第二节 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赔偿责任传统观点评析 | 第58-73页 |
一、国际法委员会国家赔偿责任专题编纂成果评析 | 第59-71页 |
二、《空间实体造成损害国际责任公约》评析 | 第71-73页 |
第三节 跨界环境损害国际民事责任传统观点批评 | 第73-76页 |
一、跨界环境损害国际民事责任的实质 | 第73-74页 |
二、国际民事责任公约产生的背景 | 第74-76页 |
第四章 跨界环境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新体系 | 第76-120页 |
第一节 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机制 | 第77-97页 |
一、国家责任概述 | 第77-80页 |
二、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80-87页 |
三、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免责事由 | 第87-88页 |
四、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形式 | 第88-91页 |
五、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追究 | 第91-96页 |
六、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意义 | 第96-97页 |
第二节 跨界环境损害国际民事责任机制 | 第97-120页 |
一、一般跨界环境损害的国际民事责任 | 第99-112页 |
二、特殊跨界环境损害的国际民事责任 | 第112-116页 |
三、跨界环境损害国际民事责任发展的方向 | 第116-12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后记 | 第131-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