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6页 |
1 生物成矿研究概况 | 第11-18页 |
·生物成矿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12页 |
·国内外生物成矿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微生物的成矿作用 | 第15-18页 |
·微生物直接聚集成矿元素的成矿作用 | 第16-17页 |
·微生物改变环境物化条件的成矿作用 | 第17-18页 |
2 铀矿的微生物成矿研究概况 | 第18-24页 |
·国内外铀矿的微生物成矿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铀矿中真菌生物成矿研究概况 | 第19页 |
·铀矿中细菌生物成矿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SRB对铀的成矿作用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铁细菌对铀的成矿作用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芽孢菌对铀的成矿作用研究概况 | 第22页 |
·微生物富集铀的作用方式 | 第22-24页 |
·微生物通过改变物化条件富集铀 | 第23页 |
·微生物通过直接聚集富集铀 | 第23-24页 |
3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 | 第24-26页 |
·本试验的意义 | 第24-25页 |
·实验目的 | 第25页 |
·实验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70页 |
第一部分 十红滩铀矿床中可培养微生物类群及分布规律 | 第26-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研究区域地质简介 | 第26-29页 |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27页 |
·十红滩铀矿床水文地质特征 | 第27-29页 |
·矿石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9-30页 |
·培养基 | 第30-32页 |
·各类细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 第32-33页 |
·各类细菌的富集 | 第32页 |
·目的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32-33页 |
·各类细菌的计数方法 | 第33页 |
·各类细菌的鉴定 | 第33-34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4-58页 |
·不同亚带岩石中各类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34-51页 |
·硫酸盐还原菌的鉴定结果 | 第34-45页 |
·铁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硫杆菌的鉴定结果 | 第46-48页 |
·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48-49页 |
·反硝化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49-50页 |
·芽孢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50-51页 |
·各类细菌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 第51-58页 |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规律 | 第52-54页 |
·铁细菌的分布规律 | 第54-56页 |
·硫杆菌的分布规律 | 第56-57页 |
·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分布规律 | 第57页 |
·芽孢菌的分布规律 | 第57-58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二部分 铀矿中本源微生物与成矿作用研究 | 第60-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菌种 | 第60页 |
·矿质水 | 第60页 |
·矿石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3页 |
·实验菌株培养方法 | 第60-61页 |
·计数方法 | 第61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61页 |
·实验设计 | 第61-63页 |
·U(VI)还原实验系统组成 | 第61-62页 |
·U(IV)氧化实验系统组成 | 第62页 |
·细菌类群与成矿关系研究的实验系统组成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U(VI)还原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U(IV)的氧化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细菌类群与成矿关系研究的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小结微生物类群在铀循环中的作用 | 第67-68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图版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