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1页 |
1 碳、氮循环──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 | 第12-14页 |
2 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 | 第14-24页 |
·对碳、氮流的影响 | 第15-18页 |
·对碳、氮库的影响 | 第18-21页 |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1-24页 |
3 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入侵对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31页 |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互花米草对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库的影响 | 第3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31-32页 |
·样线的布设 | 第32-33页 |
·形态、生理特征的测定 | 第33-34页 |
·生物量测定 | 第34-35页 |
·土壤取样 | 第35-36页 |
·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测定 | 第36页 |
·样品中碳、氮浓度的分析 | 第36页 |
·碳、氮循环变量的估算 | 第36-37页 |
·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2 结果 | 第38-49页 |
·形态、生理特征 | 第38-41页 |
·凋落物分解速率 | 第41-42页 |
·植物碳、氮库的变化 | 第42-45页 |
·土壤碳、氮库的变化 | 第45-46页 |
·生态系统的碳积累 | 第46-49页 |
3 讨论 | 第49-57页 |
·物种生理特性的差异与植物碳库的动态 | 第49-51页 |
·互花米草入侵与土壤碳、氮库的变化 | 第51-53页 |
·碳、氮库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53-57页 |
第三章 互花米草对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库和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 第57-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6页 |
·实验地点 | 第59页 |
·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测定 | 第59-62页 |
·样品碳、氮和木质素成份的测定 | 第62页 |
·数据分析 | 第62-66页 |
2 结果 | 第66-78页 |
·凋落物碳、氮库的时空动态 | 第66-69页 |
·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变化 | 第69-73页 |
·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氮和木质素的变化 | 第73-78页 |
3 讨论 | 第78-84页 |
·互花米草对凋落物库的影响 | 第78-79页 |
·互花米草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 第79-81页 |
·互花米草对凋落物氮动态的影响 | 第81-84页 |
第四章 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影响的整合分析 | 第84-10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85-93页 |
·数据筛选 | 第85页 |
·数据来源 | 第85-91页 |
·碳、氮循环参数的转换 | 第91页 |
·整合分析方法 | 第91-93页 |
2 结果 | 第93-102页 |
·外来植物入侵后生态系统碳、氮库的变化 | 第93页 |
·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碳、氮流的影响 | 第93-94页 |
·碳、氮循环参数的变异性 | 第94-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8页 |
·外来植物入侵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碳、氮流 | 第102-103页 |
·外来植物入侵增大了生态系统的碳、氮库 | 第103-105页 |
·碳、氮循环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响应具有高度变异性 | 第105-106页 |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响应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1 结论 | 第108-111页 |
2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5页 |
附录一 整合分析数据来源(按表4.1的引用顺序) | 第125-135页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