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页 |
第一章 合同解释的基本理论 | 第9-25页 |
第一节 合同解释产生的原因 | 第9-13页 |
一、语言的局限性 | 第10-11页 |
二、合同主体的意识的局限性 | 第11-12页 |
三、合同自由原则的确立 | 第12页 |
四、交易成本的影响 | 第12-13页 |
五、现行立法的局限性 | 第13页 |
第二节 合同解释理论的历史过程 | 第13-17页 |
一、大陆法系合同解释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 第13-16页 |
二、英美法系合同解释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合同解释的概念分析 | 第17-23页 |
一、合同解释的目的 | 第17-18页 |
二、合同解释的主体 | 第18-19页 |
三、合同解释的对象 | 第19-20页 |
四、合同解释的性质 | 第20-22页 |
五、合同解释与法律解释的关系 | 第22页 |
六、合同解释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合同解释的价值基础 | 第23-25页 |
一、正义 | 第24页 |
二、效率 | 第24页 |
三、交易安全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合同解释的方法 | 第25-40页 |
第一节 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一、从合同文义出发,客观主义结合主观主义的原则 | 第25-26页 |
二、诚实信用原则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合同解释的一般规则 | 第27-35页 |
一、文义解释规则 | 第27-28页 |
二、体系解释规则 | 第28-31页 |
三、目的解释规则 | 第31-32页 |
四、习惯解释规则 | 第32-34页 |
五、历史解释规则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合同漏洞补充规则 | 第35-37页 |
一、概述 | 第35页 |
二、依补充性的法律规定进行合同漏洞补充 | 第35-36页 |
三、裁判者用自己制定的规则对合同漏洞加以补充 | 第36-37页 |
四、法定的补充规则与裁判者重构当事人的意思之间的适用顺序 | 第37页 |
第四节 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 | 第37-40页 |
一、通常理解标准解释规则 | 第38-39页 |
二、限制解释规则 | 第39页 |
三、调和解释规则 | 第39页 |
四、不利于条款提出者规则 | 第39-40页 |
五、个别商议条款优先规则 | 第40页 |
第三章 我国合同解释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 第40-49页 |
第一节 我国合同解释制度的现状 | 第40-42页 |
一、我国现有的合同解释制度 | 第40-41页 |
二、我国现有合同解释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我国合同解释制度的完善 | 第42-49页 |
一、明确从合同文义出发,客观主义结合主观主义的原则为我国合 | 第42-44页 |
二、明确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对于合同解释的价值 | 第44-45页 |
三、明确区分合同解释对象与辅助资料 | 第45-46页 |
四、明确合同解释与单方法律行为的解释的区别 | 第46页 |
五、完善合同解释的具体规则 | 第46-48页 |
六、统一适用类推解释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