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 ·遥感的概念与数据源 | 第14-15页 |
| ·遥感的概念 | 第14页 |
| ·常用遥感数据 | 第14-15页 |
|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第15-21页 |
| ·水质遥感监测的意义 | 第15-16页 |
| ·水质遥感监测原理 | 第16-18页 |
| ·水质遥感监测进展 | 第18-21页 |
| ·遥感技术在土地分类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 ·遥感技术的土地分类方法 | 第21-24页 |
| ·遥感技术在土地分类中的应用进展 | 第24页 |
| ·课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 ·课题背景 | 第24-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 ·水质遥感监测 | 第28-3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 第29页 |
| ·现场高光谱数据的测量 | 第29-31页 |
| ·多光谱数据的提取 | 第31-34页 |
| ·土地分类遥感监测 | 第34-38页 |
| ·土地分类系统 | 第34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35页 |
| ·分类树的建立 | 第35-37页 |
| ·分类后处理 | 第37-38页 |
| 第3章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水质参数模型构建 | 第38-56页 |
| ·模型建立方法 | 第38页 |
| ·水质分析 | 第38-40页 |
| ·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 ·淀山湖水质参数的高光谱模型构建 | 第41-47页 |
| ·叶绿素a估算模型 | 第41-43页 |
| ·浊度估算模型 | 第43-44页 |
| ·COD估算模型 | 第44-45页 |
| ·TP估算模型 | 第45页 |
| ·TN估算模型 | 第45-47页 |
| ·黄浦江水质参数的高光谱模型构建 | 第47-53页 |
| ·叶绿素a估算模型 | 第47-48页 |
| ·浊度估算模型 | 第48-49页 |
| ·COD估算模型 | 第49-51页 |
| ·TP估算模型 | 第51-52页 |
| ·S TN估算模型 | 第52-53页 |
| ·模型通用性检验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基于多光谱数据的淀山湖水质参数模型构建及其模型应用 | 第56-67页 |
| ·水质分析 | 第56页 |
| ·TM多光谱数据 | 第56-57页 |
| ·水质参数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57-60页 |
| ·叶绿素a估算模型 | 第57-58页 |
| ·浊度估算模型 | 第58-59页 |
| ·COD、TP和TN估算模型 | 第59-60页 |
| ·水质参数估算模型的应用 | 第60-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分类 | 第67-76页 |
| ·土地分类结果 | 第67-68页 |
|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 第68-75页 |
| ·土地类型结构变化 | 第68-70页 |
|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 第70页 |
| ·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分析 | 第70-72页 |
|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分析 | 第72-73页 |
| ·对水质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76-80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展望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A IDL程序 | 第85-87页 |
| 附录B 水质实测数据 | 第87-90页 |
| 附录C 淀山湖水质高光谱模型反演结果 | 第90-94页 |
| 附录D 黄浦江上游水质高光谱模型反演结果 | 第94-96页 |
| 附录E TM数据提取值 | 第96-97页 |
| 附录F 淀山湖多光谱数据和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97-101页 |
| 附录G 淀山湖水质多光谱模型反演结果 | 第101-106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