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水杨酸对水分胁迫下大麦幼苗叶片光系统Ⅱ的影响中国象牙参属新分类群及花粉特征的研究

目录第1-8页
图表目录第8-9页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一章 水杨酸对水分胁迫下大麦幼苗叶片光系统II的影响第17-48页
   ·引言第17-20页
   ·材料与实验方法第20-27页
     ·材料第20页
     ·SA处理浓度的选择第20页
     ·相对含水量第20页
     ·膜相对透性第20-21页
     ·丙二醛(MDA)的含量第21页
     ·H_2O_2含量第21页
     ·叶片H_2O_2和超氧化物和的定位与染色第21-22页
     ·完整叶绿体和类囊体膜蛋白的制备第22页
     ·类囊体膜多肽组分的SDS-PAGE分析第22页
     ·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第22页
     ·光系统II主要蛋白基因cab,psbA,psbD和rbcS基因的表达第22-26页
       ·目的基因的扩增、提取、分离和回收第22-24页
       ·DNA探针的标记第24页
       ·大麦叶片总RNA的提取第24-25页
       ·Northern印迹第25-26页
     ·气体交换分析第26页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量第26-27页
   ·试验结果第27-38页
     ·不同SA预处理浓度对水分胁迫叶片电渗率的影响第27页
     ·不同SA预处理浓度对水分胁迫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27-28页
     ·相对含水量(RWC)的变化第28-29页
     ·电渗率的变化第29-30页
     ·叶片总MDA含量和叶绿体MDA含量的变化第30-31页
     ·H_2O_2及其它超氧离子的含量的变化第31-33页
     ·光系统II蛋白稳态水平的影响第33-35页
     ·光系统II主要功能蛋白编码基因转录产物的影响第35-36页
     ·叶片气体交换的变化第36-37页
     ·不同处理中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第37-38页
   ·讨论第38-42页
 参考文献第42-48页
第二章 中国象牙参属新分类群及花粉特征的研究第48-84页
   ·引言第48-50页
   ·材料和方法第50-51页
     ·植物标本的采集第50页
     ·花粉标本的采集第50页
     ·花粉标本的制作与观察方法第50-51页
   ·实验结果第51-63页
     ·象牙参属Roscoea新植物种的发现和确定第51-55页
       ·新种的发现过程第51页
       ·新种的特征描述第51-53页
       ·新种与近缘种的形态区别第53-55页
       ·新种与近缘种分布的差异第55页
     ·象牙参属Roscoea的花粉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第55-63页
       ·属的花粉形态特征第55页
       ·种的花粉形态特征第55-63页
   ·讨论第63-67页
     ·姜科植物的花粉类型及本属的位置第63-64页
     ·象牙参属Roscoea的花粉形态属于单类型,但有分化第64-66页
     ·花粉特征支持新种苍山象牙参R.cangshanensis的建立第66页
     ·关于本属内几个种或变种归属的探讨第66-67页
       ·关于毛象牙参R.cautleoides var.pubescens的归属第66-67页
       ·关于微凹象牙参R.tibetica var. emarginata的归属第67页
     ·关于本属花粉与其它属的关系第67页
   ·文献综述 象牙参属形态解剖及系统进化研究进展第67-76页
     ·研究历史与简况第68页
     ·象牙参属Roscoea植物的形态特征研究第68-70页
     ·象牙参属Roscoea植物的解剖学特征研究第70-75页
       ·叶的解剖特征第70-73页
       ·茎的解剖特征第73页
       ·根的解剖特征第73-74页
       ·后含物第74页
       ·象牙参种子解剖学特征第74-75页
     ·象牙参属Roscoea系统与进化的研究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文献综述第84-126页
 第三章 植物抗旱分子生物学及PSII的功能蛋白研究进展第84-126页
   ·水分胁迫及植物抗旱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第84-100页
     ·水分胁迫对植物形态和生理过程的影响第84-88页
       ·水分胁迫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第84页
       ·水分胁迫对植物内部结构和组分的影响第84-85页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第85-88页
     ·水分胁迫下植物抗旱的生理生化变化第88-91页
       ·气孔行为第88页
       ·渗透调节第88-89页
       ·CO_2体内循环与碳同化途径的改变第89页
       ·植物激素水平的调节第89-90页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第90-91页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基因响应第91-96页
       ·植物对水分胁迫响应的基因表达系统第91页
       ·水分胁迫诱导基因第91-94页
       ·与植物抗旱性相关的调控元件和因子第94-96页
     ·植物水分胁迫信号的识别与转导第96-100页
       ·水分胁迫信号的识别第96-97页
       ·水分胁迫信号胞内转导第97页
       ·脱落酸信号转导第97-100页
   ·植物PSII的功能蛋白研究进展第100-113页
     ·光系统II捕光色素蛋白LHCII第101-108页
       ·LHCII的结构第101-102页
       ·LHCII的功能第102-108页
     ·光系统II核心蛋白D1第108-113页
       ·PSII反应中心的结构第108-109页
       ·D1蛋白的合成、降解及调控第109-110页
       ·D1蛋白周转与能量耗散第110-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在学期间发表、投稿的论文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觉测量关键技术及在自动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γ射线的多相管流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