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立题背景 | 第11-23页 |
|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及遗传机制 | 第11-12页 |
|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1页 |
| ·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制 | 第11-12页 |
|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2-20页 |
| ·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 | 第12-15页 |
| ·生长素与雄性不育 | 第13页 |
| ·GAs与雄性不育 | 第13-14页 |
| ·ABA与雄性不育 | 第14页 |
| ·细胞分裂素与雄性不育 | 第14页 |
| ·乙烯与植物雄性不育 | 第14页 |
| ·多胺 | 第14-15页 |
| ·激素的平衡关系与雄性不育 | 第15页 |
| ·物质代谢 | 第15-16页 |
| ·同工酶 | 第16-18页 |
| ·能量代谢 | 第18-19页 |
| ·细胞和组织水平 | 第19-20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研究 | 第20-22页 |
| ·苎麻杂种优势利用 | 第20-21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特性的发现与鉴定 | 第21页 |
| ·苎麻雄性不育性的育性遗传规律研究 | 第21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21-22页 |
| ·全雌性苎麻的研究 | 第22页 |
| ·立题思想 | 第22-23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9页 |
| ·花器观察鉴定 | 第23页 |
| ·物质含量测定 | 第23-26页 |
| ·POD、SOD同工酶分析 | 第26-28页 |
| ·酶液提取 | 第26-27页 |
| ·电泳 | 第27页 |
| ·染色 | 第27页 |
| ·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 ·雄蕾解剖学观察(石蜡切片) | 第28-29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 ·苎麻雄花花器观察鉴定结果 | 第29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系物质含量测定分析结果 | 第29-34页 |
| ·不育系与其恢复恢复系可溶性糖含量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 ·不育系与其恢复系淀粉含量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 ·不育系与其恢复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较分析 | 第31-34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POD、SOD同工酶比较分析 | 第34-39页 |
| ·POD同工酶电泳比较分析 | 第34-37页 |
| ·SOD同工酶电泳比较分析 | 第37页 |
| ·POD活性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 ·SOD活性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花药发育观察 | 第39-46页 |
| ·恢复系花药发育过程 | 第39-40页 |
| ·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 | 第40-46页 |
| 4.讨论 | 第46-51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特性与物质代谢的关系 | 第46-47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特性与POD、SOD同工酶的关系 | 第47-48页 |
| ·苎麻雄性不育在花药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 第48-49页 |
| ·关于苎麻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时期 | 第48页 |
| ·苎麻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败育现象 | 第48-49页 |
| ·关于后续研究方向 | 第49-51页 |
| ·材料方面 | 第49页 |
| ·细胞学研究方面 | 第49页 |
| ·生理生化研究方面 | 第49页 |
| ·分子研究方面 | 第49-51页 |
| 5.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附图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