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心系病证论文

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中文摘要第1-19页
ABSTRACT第19-21页
总论第21-68页
 1 不寐病名源流概述第21-27页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第21-24页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第21-24页
       ·马王堆汉墓医书第21页
       ·《黄帝内经》第21-22页
       ·《难经》第22-23页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第23-24页
     ·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文献第24页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第24页
     ·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第24页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第24-27页
     ·目不瞑第25页
     ·不得眠和失眠第25页
     ·不得睡第25页
     ·不得卧第25-26页
     ·不寐第26-27页
 2 不寐病证的病因病机源流概述第27-35页
   ·《黄帝内经》阳不入阴理论的确立第27-28页
   ·汉唐时期神志主导睡眠理论的发挥第28-29页
   ·宋元时期脏腑重心的变化第29-31页
     ·对肝脾肾的重视第29-30页
     ·受杂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影响第30页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第30-31页
   ·明清以来病因病机认识的多元化第31-35页
     ·对传统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第31-34页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第31-32页
       ·对脏腑神志病机的发挥第32-33页
       ·对痰、瘀等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3-34页
       ·对体质因素的认识与发挥第34页
     ·睡眠为脑所主病因病机理论的出现第34页
     ·现代认识的综合融化第34-35页
 3 不寐病证的辨证源流概述第35-39页
   ·辨证分型体系的发展第35-37页
     ·《诸病源候论》标志着分型体系的初步确立第35页
     ·《儒门事亲》成为不寐独立病证体系的肇始第35-36页
     ·明代以后辨证分型的系统化第36-37页
   ·辨证规律的认识第37-39页
     ·病证特点的认识第37-38页
     ·辨证方法的认识第38-39页
 4 不寐病证治法与方药的发展第39-46页
   ·治法的发展第39-41页
   ·治方与用药的发展第41-46页
     ·晋唐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第41-42页
     ·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第42-43页
     ·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第43-44页
     ·清代处方用药的发展第44-46页
 5 不寐病证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源流概述第46-53页
   ·针灸疗法第46-47页
   ·心理、精神疗法第47-48页
   ·饮食疗法第48-50页
   ·外治疗法第50-51页
   ·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第51-53页
 6 不寐病证若干问题的思考第53-68页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义第53-57页
     ·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第53-54页
       ·关于文字字义之证第53-54页
       ·关于语源医理之证第54页
     ·“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辨析第54-57页
       ·历代医家发挥第55-56页
       ·《内经》本义考第56-57页
       ·今人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阐扬第57页
   ·关于胆型不寐第57-60页
     ·不寐证型的变化与胆型不寐的记载第57-58页
     ·关于胆型不寐病机的认识第58-60页
       ·胆病不寐病机的演化第58-59页
       ·对胆病不寐病机内容的阐释第59-60页
   ·血瘀型不寐源起与发展第60-61页
   ·关于营卫阴阳、心神、魂魄、脑髓理论的思考第61-66页
     ·理论的源起与发展第61-65页
       ·营卫睡眠学说第61-62页
       ·阴阳睡眠学说第62页
       ·心神睡眠学说第62-63页
       ·魂魄睡眠学说第63-64页
       ·脑髓睡眠学说第64-65页
     ·关于几种理论的思考第65-66页
   ·宗营卫睡眠理论,不寐当重阳明、少阴第66-68页
各论第68-328页
 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第68-89页
   ·不寐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第69-74页
     ·对梦和睡眠的认识第69-70页
     ·早期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记载第70页
     ·睡眠理论的基本构建第70-71页
       ·睡眠受昼夜节律的影响第70页
       ·睡眠受到营卫之气的控制和阴阳蹻脉的调节第70-71页
     ·阳不入阴与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理论第71-72页
       ·《内经》首创阳不入阴的病机理论第71页
       ·张仲景论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第71-72页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第72页
     ·致不眠药物的发现第72-73页
     ·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第73-74页
       ·调和阴阳的治则与半夏汤的创制第73页
       ·治疗药物的记载第73页
       ·初步形成的治疗理念第73-74页
   ·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第74-89页
     ·梦由神示,卜知吉凶—甲骨文关于睡眠及其相关疾病的记载第74页
     ·忧思难成眠—早期的非医学文献关于不寐病证的记载第74-76页
       ·《诗经》第75页
       ·《楚辞》第75-76页
     ·马王堆汉墓医书第76页
       ·对睡眠障碍的记载第76页
       ·以不得卧为胃经所生病第76页
     ·《黄帝内经》第76-83页
       ·关于睡眠的认识第76-80页
       ·关于不寐类病证的认识第80-83页
     ·《难经》第83-84页
     ·《伤寒论》第84-87页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第84-85页
       ·关于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第85-86页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第86-87页
       ·病名称谓趋于规范第87页
       ·对于治疗学的贡献第87页
     ·《金匮要略》第87-89页
       ·关于不寐的发病第88页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第88-89页
       ·不寐病证的治法治方第89页
 2 晋唐五代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第89-110页
   ·不寐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的日益丰富第91-95页
     ·脏腑辨证理论对于不寐证认识的影响第91-92页
       ·重脏腑藏神功能第91页
       ·以心胆为辨治中心第91-92页
       ·胆冷说的形成第92页
       ·风病日益受到重视第92页
     ·药物与治方的丰富第92-94页
       ·治诸病通用药的记载第92-93页
       ·安神补气祛风方药的应用第93页
       ·大量医方的出现第93-94页
       ·药后食忌备受医家重视第94页
     ·睡眠养生法的进一步完善第94-95页
   ·晋唐五代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第95-110页
     ·《脉经》第95-96页
       ·寸口脉的脏腑病位诊断第95页
       ·寸口脉的阴阳定位诊断第95-96页
     ·《针灸甲乙经》第96-97页
       ·阐发睡眠机理,强调阳不入阴的病理机制第96页
       ·邪入六腑,身热不得眠第96页
       ·进一步丰富了针灸治疗方法第96-97页
     ·《小品方》第97页
     ·《集验方》第97-100页
       ·脏热腑寒说的学术背景第97-98页
       ·胆冷与温胆汤之创制第98-99页
       ·重服药食忌第99-100页
     ·《华氏中藏经》第100-102页
       ·以脏腑辨证为其学术特色第100-101页
       ·析证以实、热、心为主第101页
       ·“六腑者阳之系”与胆冷说第101-102页
     ·《诸病源候论》第102-105页
       ·详列不眠四候第102页
       ·悉解致病之源第102-104页
       ·寒食散发致不眠第104页
       ·重视睡眠养生第104-105页
     ·《千金方》第105-109页
       ·重脏腑辨证,善使安魂镇魄之药第105-106页
       ·倡风病学说,习用补气祛风之品第106-107页
       ·求众法兼备,方富药宏治证广泛第107-108页
       ·悉养性之道,详论睡眠养生之法第108-109页
     ·《外台秘要》第109-110页
       ·医学文献中首载失眠病名第109页
       ·论宗巢氏,列治不眠方三门第109页
       ·独具慧眼,散佚文献资借鉴第109-110页
       ·用药审慎,方后食忌谨遵循第110页
 3 宋辽金元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第110-131页
   ·不寐病证理论的发展与治方的极大丰富第111-116页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第111-113页
       ·证候鉴别与病因病机的分析第112页
       ·从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第112-113页
       ·“阳气怫郁”、“九气致病”、“阴火上干”等病机理论的出现第113页
     ·治疗方法及方药的空前丰富与发展第113-115页
       ·日益丰富的治疗理念第113-114页
       ·以情相胜与汗吐下三法的应用第114页
       ·食治方与择时服药法第114-115页
       ·治疗方药的空前丰富第115页
     ·道家与睡功第115-116页
   ·宋辽金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第116-131页
     ·《太平圣惠方》第116-118页
       ·重从风论治,主张以质重滋腻之药石为治第116-117页
       ·滋润治劳渴,善用滋阴清热之药第117页
       ·阐发胆虚不眠病机,倡心胆同治第117-118页
       ·重食治,首载不寐食治方第118页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118-119页
       ·虚、风、痰、热及与心相关为其主要病机特点第118-119页
       ·香药的广泛应用第119页
     ·《圣济总录》第119-121页
       ·对病因病机理论的阐发第119-121页
       ·以治神为先的治疗理念第121页
     ·《普济本事方》第121-122页
       ·魂魄并重,求治肝肺第121-122页
       ·择时服药,自出机杼第122页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第122页
     ·《针灸资生经》第122-123页
     ·刘完素及其著作第123-124页
       ·阐论火热致病的特点第123页
       ·阳气怫郁理论的运用第123-124页
     ·张子和与《儒门事亲》第124-126页
       ·列不寐证,开体例之先第124-125页
       ·汗、吐、下三法之用第125-126页
       ·九气致病,以情相胜第126页
     ·李东垣及其著作第126-129页
       ·脾胃内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第127页
       ·脾胃气虚、阴火上干的病机认识第127-128页
       ·调理脾胃是治疗的根本所在第128-129页
       ·善用风药的用药特色第129页
     ·朱丹溪及其著作第129-131页
       ·“心虚不得卧”与“胃虚不得眠”第130页
       ·杂病论治法对不寐证治疗的影响第130-131页
 4 明代对不寐病证的认识第131-158页
   ·不寐病证认识的多元化第132-138页
     ·不寐病名应用渐趋广泛第132页
     ·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化第132-134页
       ·阳衰病机的提出第132页
       ·五脏皆致不眠的认识第132-133页
       ·胆涎与胆火病机的认识第133页
       ·病机重点认识的多元化第133-134页
     ·辨证分型的系统化第134页
     ·治疗方法与思路的多元化第134-137页
       ·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与养血安神第134-135页
       ·清心火为第一义第135页
       ·实则祛邪,虚则养血安神第135页
       ·外治法与食疗法的应用第135-136页
       ·用方模式与主治方的创见第136页
       ·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进步对治疗思路的拓展第136-137页
     ·治疗用药知识的极大丰富第137-138页
       ·治不眠通用药的增多第137页
       ·关于用药宜忌的认识第137页
       ·对季节与脏腑病证相关用药的记载第137-138页
     ·气功与养生著作对不寐证防治的贡献第138页
   ·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第138-158页
     ·戴思恭及其著作第138-139页
       ·郁主中焦,治痰以顺气为先第138-139页
       ·不寐分证,首载阳衰与胆涎第139页
     ·《普济方》第139页
     ·龚廷贤与《寿世保元》第139-140页
       ·多从心胆论治的学术主张第140页
       ·提倡侧卧踡曲的睡法实践第140页
     ·吴球与《活人心统》第140-141页
       ·病机论证,重乎气、血、痰第141页
       ·活套之方,妙在加减变化第141页
     ·江瓘与《名医类案》第141页
     ·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第141-142页
       ·病机以思虑痰火为主第142页
       ·脉候之辨第142页
       ·治分标本虚实,重在心脾两脏第142页
     ·解桢与《医学便览》第142-144页
       ·五脏皆致不眠而心为所主的病机理论第143页
       ·脏腑气血四时模式的辨证用药第143-144页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第144-147页
       ·对不眠及相关证的病因病机认识第144页
       ·丰富了不眠通用药第144-146页
       ·治疗方法的多样化第146页
       ·“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价值第146-147页
     ·缪希雍及其著作第147-149页
       ·论用药宜忌,补前人之不逮第147-148页
       ·弘治疗之法,以清心火为第一义第148-149页
     ·孙志宏与《简明医彀》第149页
       ·承袭阴虚血亏、阳盛痰火之论第149页
       ·创养阴血、降痰火、安心神之主方第149页
     ·汪绮石与《理虚元鉴》第149-151页
       ·虚损证治理论对不寐虚证的临证意义第150页
       ·安神必益其气,益气必补其精第150-151页
     ·张介宾及其著作第151-153页
       ·心神不安,为不寐证总病机第151-152页
       ·虚实分证,详解不寐证致病之因第152页
       ·无邪有邪,治法用药各有法度第152-153页
       ·阴阳命门,启发后世不寐证辨治第153页
     ·李中梓及其著作第153-154页
       ·考究前哲,分不寐为五型第154页
       ·伤寒不眠,皆属热证第154页
     ·秦昌遇与《症因脉治》第154-158页
       ·以火热为病机中心的认识和胆火的提出第154-155页
       ·精详系统的辨证分型第155-158页
 5 清代及民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第158-196页
   ·不寐病证认识日趋完善第159-168页
     ·对病名的考辨第159-160页
       ·病名的使用趋于规范第159-160页
       ·名义考辨第160页
     ·关于病机理论的深刻发挥第160-163页
       ·以阴阳水火升降统括所有病机第160页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第160-161页
       ·对心肾不交理论阐发第161页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第161页
       ·以肝肾为病机中心的认识第161-162页
       ·对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的论说第162页
       ·对阳虚病机的发挥第162页
       ·对胆病病机的阐释第162-163页
     ·新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出现第163-164页
       ·关于脑与不寐发生的关系第163页
       ·以目为病机重点的认识第163页
       ·虚损留瘀病机说的出现第163-164页
       ·对体质因素的揭示第164页
     ·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第164-166页
       ·动静辨证论第164页
       ·对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的辨析第164-165页
       ·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第165页
       ·系统的辨证分型第165-166页
     ·对原发性与继发性不寐的区分第166页
     ·防治法与方药的发展第166-168页
       ·对情志调摄的重视第166-167页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第167页
       ·纯甘补虚、灵物安神的治疗经验第167-168页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法的提出第168页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主张第168页
       ·认知与心理行为等全面丰富的防治经验第168页
   ·清代及民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第168-196页
     ·陈士铎及其著作第169-171页
       ·对心肾不交理论的全面发挥第169页
       ·心肾不交用药的创见第169-170页
       ·心肾不交仍需析因而论第170页
       ·辨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之异第170-171页
       ·胆病不寐说新诠第171页
       ·老人不寐宜补肾第171页
     ·沈时誉与《医衡》第171-172页
     ·王宏翰与《医学原始》第172-173页
       ·寤寐含义新诠—知觉说第172-173页
       ·寤寐知觉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第173页
     ·张璐与《张氏医通》第173-174页
       ·劳心思虑、喜怒惊恐的病因论第173-174页
       ·胆寒肝热、魂不归肝的病机说第174页
     ·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第174-175页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第174页
       ·心肾神交、神寐归肾的病机论第174-175页
       ·对一过性不寐的认识第175页
       ·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第175页
     ·程国彭与《医学心悟》第175-176页
     ·吴澄与《不居集》第176-177页
       ·首论左右不得眠第176页
       ·倡虚损积痰留瘀说,创补虚活血治法第176页
       ·分述十二型不寐之病机治疗第176-177页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第177-178页
     ·汪文绮与《杂症会心录》第178-179页
       ·对阳不入阴理论的深刻发挥第178-179页
       ·对阳虚不寐病机的论述第179页
       ·倡纯甘补虚、灵物安神之治第179页
       ·梦悟医验,不寐证的调治要诀第179页
     ·曹庭栋与《老老恒言》第179-182页
       ·创不寐操纵二法第180页
       ·夜坐与行千步之法第180-181页
       ·对四季睡眠养生的不同主张第181页
       ·丰富全面的睡眠卫生认识第181-182页
     ·沈金鳌与《杂病源流犀烛》第182-183页
       ·阴虚火旺、肺肾失和的病机新说第182页
       ·五脏病位的辨证之法第182页
       ·系统的辨证治疗方法第182-183页
     ·汪必昌与《医阶辨证》第183-184页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第184-185页
       ·重解剖研究,创“灵机记性在脑”说第184-185页
       ·明气血之机,弘活血补气化瘀之法第185页
     ·何其伟与《医学妙谛》第185-187页
     ·《医方辨难大成》第187-188页
       ·不寐动静辨证论第187页
       ·按病因病机证分九类第187-188页
       ·对肾阳、胆阳的重视第188页
       ·对易感体质因素的认识第188页
     ·张节与《张氏医参七种》第188-189页
       ·以肝肾为不寐发生的根本环节第189页
       ·胆、胃、心肾不交致不寐的病机亦归肝肾第189页
     ·郑寿全及其著作第189-190页
       ·按病机分为四类证候第189页
       ·重视阳虚在不寐发病中的作用第189-190页
     ·林佩琴与《类证治裁》第190-191页
     ·吴尚先与《理瀹骈文》第191-192页
     ·唐宗海与《血证论》第192-193页
       ·卧寐之辨第192页
       ·不得卧病在肺胃第192页
       ·不寐病在心肝兼及肺胃第192-193页
     ·张乃修与《张聿青医案》第193-194页
       ·病机不离乎阴阳水火升降第193页
       ·胃与肝胆为中枢第193页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的治疗特色第193-194页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特点第194页
       ·体丰之人致发不寐第194页
     ·王普耀与《医学体用》第194-196页
       ·以目解不寐之机第194-195页
       ·着意阐发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第195-196页
 6 现代对不寐病证的研究第196-328页
   ·现代医学的认识第196-200页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第196页
     ·临床表现第196页
     ·诊断和鉴别诊断第196-197页
     ·检查技术和方法第197页
     ·治疗第197-200页
       ·药物治疗第197-199页
       ·非药物治疗第199-200页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第200-243页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第200页
       ·情志所伤第200页
       ·饮食失节第200页
       ·病后、年迈、劳倦第200页
       ·禀赋不足第200页
     ·不寐证的辨证论治第200-203页
       ·辨证要点第200-201页
       ·分型论治第201-203页
     ·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第203-225页
       ·综合辨证第203-207页
       ·从脏腑论治第207-212页
       ·从脑论治第212-213页
       ·从营卫论治第213页
       ·从气血论治第213-214页
       ·从阴阳论治第214页
       ·从虚、火、痰、瘀论治第214-216页
       ·从心理因素论治第216页
       ·顽固性不寐的辨治第216-221页
       ·老年和女性不寐的辨证特点的探讨第221-225页
     ·著名中医专家治疗不寐病证的特点与经验第225-243页
       ·祝味菊等善用温潜第225-226页
       ·施今墨证分九法,药善用对第226-227页
       ·黄文东善用重镇安神、轻剂去实第227-228页
       ·李克绍主张不寐本于阴阳,标在心肝第228-229页
       ·方以正从瘀辨治第229页
       ·干祖望辨证心法第229页
       ·祝谌予辨治经验第229-230页
       ·杨云汉润燥清热,调和阴阳第230页
       ·邓铁涛重视痰、虚、瘀辨治第230-231页
       ·朱良春遣方用药善于通权达变第231-232页
       ·石冠卿擅从肝治第232页
       ·赵绍琴妙用小柴胡第232-233页
       ·何任辨治经验第233页
       ·吴一纯注重调治胆胃第233-234页
       ·颜德馨衡法治失眠第234-235页
       ·董德懋重调整阴阳,重镇与滋养、化痰并用第235页
       ·陈亦人综合辨治第235-236页
       ·胡毓恒论治七法第236页
       ·王翘楚从肝论治第236-237页
       ·吉良晨重在调治脏腑第237页
       ·吕同杰调整虚实阴阳治顽固性不寐第237-238页
       ·张磊从脏阴痰火论治顽固性不寐第238页
       ·田令群从火论治第238-239页
       ·周绍华辨治经验第239-240页
       ·郑绍周习用仲景之方第240页
       ·王多让从气血论治第240-241页
       ·唐宋辨证求因,治重神魂第241页
       ·赵玉庸从痰论治顽固性不寐第241页
       ·裘昌林整体辨证与调治心肝第241-242页
       ·陈伯涛重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第242页
       ·陈祖皋善疗胃不和第242-243页
       ·徐明涟调肝治疗顽固性失眠第243页
   ·不寐证的药物治疗研究第243-276页
     ·治法研究第243-251页
       ·对仲景治不寐法的总结第243-244页
       ·综合辨治法第244页
       ·安神十法第244-245页
       ·治胃五法第245页
       ·治肝六法第245页
       ·疏肝理气活血法第245-246页
       ·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第246页
       ·解郁安神法第246-247页
       ·育阴(开郁)法第247页
       ·辛散行气法第247页
       ·益气温阳法第247-248页
       ·升阳化湿法第248页
       ·调理阴阳法第248页
       ·阴阳分调法第248-249页
       ·双向调节法第249-250页
       ·通法第250页
       ·综合疗法第250-251页
       ·择时服药法第251页
     ·自拟方研究第251-267页
       ·通治方第251-253页
       ·通治加减方第253-257页
       ·证型用方第257-262页
       ·对证通用方第262-267页
     ·古方研究第267-270页
       ·不寐方的加减应用第267-268页
       ·不寐方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第268-269页
       ·古方新用第269-270页
     ·药物应用经验与单味药治疗研究第270-274页
       ·用药经验第270-271页
       ·单味药应用研究第271-273页
       ·单、验方治疗第273-274页
     ·常用中药非处方药治疗第274-275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第275-276页
   ·不寐证的针灸治疗第276-304页
     ·针灸辨证治疗第277-278页
       ·辨证分型治疗第277页
       ·诊治经验第277-278页
     ·腧穴治疗研究第278-281页
       ·腧穴治疗第278-280页
       ·特殊意义腧穴的研究应用第280-281页
     ·针灸治法研究第281-287页
       ·调阴阳跷法第282页
       ·泻阳补阴法第282-283页
       ·调和安神法第283页
       ·交通心肾法第283-284页
       ·子午流注纳甲法第284-285页
       ·烧山火法第285页
       ·夜针法第285页
       ·浮刺法第285页
       ·刺血法第285-286页
       ·豹文刺法第286页
       ·芒针透刺法第286-287页
     ·头针、颈针、眼针与腕踝针治疗第287-290页
       ·头针法第287-289页
       ·颈三针法第289页
       ·眼针法第289页
       ·腕踝针第289-290页
     ·耳穴贴压与耳针治疗第290-294页
       ·耳穴贴压第290-293页
       ·耳针第293-294页
     ·穴位磁疗与磁针第294-295页
       ·穴位磁疗第294页
       ·磁极针第294页
       ·磁圆针第294-295页
       ·磁提针第295页
     ·水针治疗第295-297页
       ·穴位注射西药制剂第295-296页
       ·穴位注射中药制剂第296页
       ·穴位注射中西药混合剂第296-297页
     ·埋线与埋针治疗第297-298页
       ·埋线疗法第297-298页
       ·埋针疗法第298页
     ·电针、皮肤针与蜂针治疗第298-301页
       ·电针第299-300页
       ·皮肤针第300页
       ·蜂针第300-301页
     ·灸法治疗第301-302页
       ·艾条灸第301-302页
       ·艾炷灸第302页
       ·温针灸第302页
     ·综合疗法第302-304页
   ·不寐证的按摩与气功治疗第304-309页
     ·按摩治疗第304-308页
       ·全身按摩第304-306页
       ·足部按摩第306-307页
       ·头部按摩第307页
       ·自我按摩第307-308页
     ·气功治疗第308-309页
       ·气功治疗的临床研究第308页
       ·气功治疗仪治疗第308页
       ·自炼功法选介第308-309页
   ·不寐证的其他疗法第309-316页
     ·外治疗法第309-314页
       ·贴敷第310-311页
       ·药熏第311-312页
       ·药浴第312页
       ·药枕第312-313页
       ·拔罐第313-314页
       ·刮痧第314页
     ·饮食疗法第314-315页
     ·运动疗法第315页
     ·音乐疗法第315-316页
     ·沐浴疗法第316页
   ·不寐证的实验研究第316-322页
     ·病证特点研究第316-317页
       ·激素水平第316-317页
       ·经络能量变化第317页
     ·方药研究第317-322页
       ·单味药研究第317-319页
       ·方剂治疗作用研究第319-320页
       ·方剂加减与配伍比例研究第320-322页
   ·不寐证的国外中医治疗研究第322-328页
     ·方证相对治法第322-324页
       ·诊断特点—阴阳、虚实第322页
       ·分证治疗第322-324页
     ·治方研究第324-326页
       ·治验与疗效观察第324-325页
       ·方剂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第325-326页
     ·针灸治疗研究第326-328页
       ·针灸疗效观察第326-327页
       ·针灸作用机理第327-328页
结语第328-329页
参考文献第329-350页
致谢第350-351页
个人简历第351-353页
附录第353-397页
 1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的诊断标准第353-355页
 2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第355-356页
 3 不寐病证防治中药第356-357页
 4 不寐病证防治方剂第357-379页
 5 不寐病证防治OTC第379-396页
 6 现代药理研究相关作用中药第396-397页

论文共3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游戏运营支撑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SIP协议的VoIP软终端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