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言 | 第1-17页 |
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32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7-25页 |
·前震旦系 | 第17-18页 |
·震旦系及下古生界 | 第18-20页 |
·上古生界 | 第20-22页 |
·中生界 | 第22-25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5-32页 |
·摩天岭构造带 | 第25-28页 |
·四川盆地西北缘 | 第28-30页 |
·松潘-阿坝构造带 | 第30-32页 |
3 龙门山地区基本构造特征 | 第32-68页 |
·龙门山地区实测构造特征 | 第32-43页 |
·江油——平武(B-B’)地质构造实测剖面(附图1) | 第33-38页 |
·竹园——青川(A-A’)地质构造实测剖面(附图2) | 第38-43页 |
·龙门山推覆构造基本特征 | 第43-54页 |
·基底卷入逆冲构造带 | 第43-45页 |
·推覆-滑覆叠加构造带 | 第45-47页 |
·前缘隐伏消减构造带 | 第47-50页 |
·断裂 | 第50-54页 |
·构造样式及组合特征 | 第54-60页 |
·构造样式类型 | 第55-58页 |
·断层相关褶皱构造 | 第58-59页 |
·构造叠加特征 | 第59-60页 |
·构造运动学特征 | 第60-68页 |
·冲断作用扩展顺序 | 第60-62页 |
·滑脱构造形成序列 | 第62页 |
·构造运动期次 | 第62-68页 |
4 龙门山地区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 | 第68-77页 |
·深部构造与岩石圈结构 | 第68-75页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68-73页 |
·区域岩石圈结构 | 第73-75页 |
·基底属性 | 第75-77页 |
5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 | 第77-93页 |
·龙门山造山带动力机制 | 第77-82页 |
·二云母花岗岩标志 | 第77-78页 |
·动力模拟 | 第78-81页 |
·区域地质动力——三地块挤压 | 第81页 |
·动力机制 | 第81-82页 |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 | 第82-93页 |
6 结束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