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第Ⅰ篇 放线菌1146活性代谢产物跟踪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11-38页 |
| 引言 | 第11-17页 |
| 1. 微生物生物多样性 | 第11页 |
| 2. 微生物代谢产物复杂性 | 第11-12页 |
| 3. 海洋微生物及代谢产物 | 第12-13页 |
| 4. 微生物菌种分离与培养 | 第13-14页 |
| 5. 微生物代谢产物分离与鉴定 | 第14-15页 |
| 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放线菌株1146代谢产物的活性筛选 | 第17-2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7页 |
| ·供试土壤放线菌 | 第17页 |
| ·供筛选样品的制备 | 第17-18页 |
| ·细胞培养及 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 第18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放线菌1146培养基的筛选和大规模发酵 | 第20-2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 ·放线菌1146培养基的筛选 | 第21-22页 |
| ·放线菌1146的发酵 | 第21页 |
| ·放线菌1146发酵液的提取 | 第21-22页 |
| ·放线菌1146大规模发酵及菌液提取 | 第22页 |
| ·放线菌1146大规模发酵 | 第22页 |
| ·发酵液的提取 | 第22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2-25页 |
| ·放线菌1146培养基的筛选 | 第22-23页 |
| ·放线菌1146大规模发酵及菌液提取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活性代谢产物跟踪分离 | 第25-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25页 |
| ·活性成分跟踪分离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 ·放线菌1146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流程 | 第26-27页 |
| ·分离出的代谢产物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0-37页 |
| 1. 仪器 | 第30页 |
| 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0-35页 |
|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0-33页 |
| ·其它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3-35页 |
| 3. 讨论 | 第35-37页 |
| ·放线菌素 D的结构特点 | 第36页 |
| ·放线菌素 D作用机制 | 第36页 |
| ·放线菌素 D的临床用途 | 第36-37页 |
| 本篇结论 | 第37-38页 |
| 第Ⅱ篇 荨麻药材质量研究 | 第38-52页 |
| 引言 | 第38-41页 |
| 1. 荨麻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38-40页 |
| ·抑制前列腺增生 | 第38-39页 |
| ·抗炎、抗过敏、镇痛作用 | 第39页 |
| ·强免疫功能、抗病毒 | 第39页 |
| ·降血糖、降血压 | 第39页 |
| ·护肝、降血脂 | 第39-40页 |
| 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第一章 不同产地荨麻多糖含量测定 | 第41-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三种不同产地不同种荨麻总糖的提取流程 | 第41-42页 |
| ·总糖含量测定 | 第42页 |
| ·3,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分析单糖含量(DNS) | 第42-43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二章 贵州荨麻根药材各项指标的测定 | 第45-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荨麻根水分的测定 | 第45页 |
| ·荨麻根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 第45页 |
| ·荨麻根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 第45-46页 |
| ·荨麻根重金属的测定 | 第46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麻叶荨麻多糖对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爪肿胀的抑制作用 | 第47-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2. 疗效评定 | 第48页 |
| 3.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 5. 讨论 | 第49-51页 |
| 本篇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化合物光谱图 | 第56-70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0-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