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7页 |
·引言 | 第18页 |
·甜菜夜蛾诱导的植物挥发物 | 第18-22页 |
·诱导植物挥发物的volicitin | 第19-20页 |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主要成分 | 第20-21页 |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释放节律 | 第21页 |
·与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21-22页 |
·虫害诱导的植物次生物质对甜菜夜蛾的作用 | 第22-26页 |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甜菜夜蛾的影响 | 第22-23页 |
·诱导的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对甜菜夜蛾的影响 | 第23-26页 |
·茉莉酸对植株的诱导作用 | 第26-28页 |
·植物体内茉莉酸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 | 第26-27页 |
·茉莉酸类化合物的功能 | 第27-28页 |
·甜菜夜蛾的天敌及植物诱导抗性对寄生蜂的影响 | 第28-31页 |
·甜菜夜蛾的天敌及其控制作用 | 第28-29页 |
·淡足侧沟茧蜂研究概况 | 第29页 |
·植物诱导抗性对寄生蜂的影响 | 第29-31页 |
·昆虫的化学感受器研究 | 第31-34页 |
·寄生蜂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及特性 | 第31-32页 |
·寄生蜂触角感受器的分布及功能 | 第32-3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玉米诱导抗性对甜菜夜蛾的影响作用 | 第37-58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供试材料 | 第38-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5页 |
·诱导玉米对成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诱导玉米对幼虫取食选择和体重的影响 | 第44-47页 |
·诱导后玉米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和活性测定 | 第47-49页 |
·取食诱导玉米对幼虫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三章 诱导的玉米LOX、AOS和WIPI的定量分析 | 第58-87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6页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6页 |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84页 |
·RNA质量的评估 | 第66-68页 |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其分析 | 第68-73页 |
·不同诱导方法对玉米AOS、LOX、WIPI表达的诱导作用 | 第73-74页 |
·WIPI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74-81页 |
·WIPI的原核表达 | 第81-84页 |
·讨论 | 第84-87页 |
第四章 玉米诱导抗性对淡足侧沟茧蜂的影响作用 | 第87-101页 |
·引言 | 第87-88页 |
·材料方法 | 第88-90页 |
·供试虫源 | 第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90页 |
·数据分析 | 第9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0-98页 |
·淡足侧沟茧蜂的繁殖和生物学 | 第90-91页 |
·寄主幼虫对淡足侧沟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1-92页 |
·淡足侧沟茧蜂对寄主幼虫取食量的影响 | 第92-95页 |
·诱导玉米对淡足侧沟茧蜂寄主选择的影响 | 第95-96页 |
·JA和BAWOS诱导玉米对淡足侧沟茧蜂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96-97页 |
·JA和BAWOS诱导玉米对淡足侧沟茧蜂寄生率的影响 | 第97-98页 |
·讨论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淡足侧沟茧蜂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 第101-115页 |
·引言 | 第101-10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页 |
·供试虫源 | 第102页 |
·样品处理 | 第102页 |
·数据分析 | 第10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5页 |
·触角的形态和结构 | 第102-103页 |
·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和分布 | 第103-105页 |
·产卵器的形态 | 第105页 |
·产卵器上的感受器 | 第105页 |
·讨论 | 第105-115页 |
·触角上的感受器 | 第105-107页 |
·产卵器的形态和感受器 | 第107-11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5-119页 |
·玉米诱导抗性对甜菜夜蛾的作用 | 第115-116页 |
·玉米损伤诱导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116页 |
·玉米损伤诱导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定量检测和原核表达 | 第116-117页 |
·诱导植株对淡足侧沟茧蜂的影响 | 第117页 |
·玉米诱导抗性形成的机理 | 第117-118页 |
·淡足侧沟茧蜂感觉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5页 |
附录 | 第135-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作者简历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