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1 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 | 第10-15页 |
2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历史成因 | 第15-29页 |
·建国初期国内医药卫生状况 | 第15-16页 |
·中医从业人员自身的因素 | 第16页 |
·中医进修政策的形成 | 第16-25页 |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形成中医政策的影响 | 第25-29页 |
3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概况 | 第29-58页 |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性质与目的 | 第29-31页 |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性质 | 第29-30页 |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目的 | 第30-31页 |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教学情况 | 第31-44页 |
·生源与学制 | 第31页 |
·师资建设 | 第31-32页 |
·教学方针、特点与方法 | 第32-34页 |
·课程设置和教材 | 第34-43页 |
·设置门诊,进行临床实习 | 第43-44页 |
·建国初期主要的中医进修形式 | 第44-45页 |
·建国初期中医师对中医进修不同的认识 | 第45-46页 |
·建国初期中医师参加进修的动机 | 第46页 |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发展情况 | 第46-48页 |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7页 |
·师资、经费存在较严重的不足 | 第48-49页 |
·进修早期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 | 第49-50页 |
·对党的中医政策领会不够 | 第50-52页 |
·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歧视和排斥中医的思想 | 第52-53页 |
·九个重要文件 | 第53-55页 |
·拨云见日—思想认识问题得以初步纠正 | 第55-57页 |
·参加建国初期中医进修并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重要人物 | 第57-58页 |
4 结语 | 第58-67页 |
·“中医科学化”与中医进修 | 第58-61页 |
·中医进修的客观效果 | 第61-67页 |
·在卫生防疫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第61-62页 |
·促进了中西医之间的团结 | 第62页 |
·大批中医在进修后,行医方式和组织形式逐步发生变化 | 第62-63页 |
·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骨干 | 第63页 |
·为开展现代中医研究与中医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 第63-64页 |
·中医进修过程中出现的工作偏差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101页 |
附录1 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中央卫生部医政处的提案 | 第76-77页 |
附录2 中医师暂行条例 | 第77-80页 |
附录3 中医师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 第80-82页 |
附录4 医师、中医师、牙医师、药师考试暂行办法 | 第82-85页 |
附录5 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 | 第85-86页 |
附录6 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 第86-88页 |
附录7 中央卫生部关于几种中药使用范围和管制试行规定(草案) | 第88页 |
附录8 成药管理暂行条例草案 | 第88-90页 |
附录9 中央卫生部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 | 第90-92页 |
附录10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关于组织中医学会的指示 | 第92-93页 |
附录11 相关图片 | 第93-101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