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中国近代文学语言变革源流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语言嬗变与文学位移 | 第12-27页 |
| ·语言与文学 | 第12-14页 |
| ·文学语言的“当下性” | 第14-17页 |
| ·言文合一:走向语言与走向政治 | 第17-22页 |
| ·近代文学语言变革的坐标系 | 第22-27页 |
| 2 语言·文学·政治 | 第27-38页 |
| ·语言无意识与语言社会化 | 第27-31页 |
| ·语言无意识与无意识语言 | 第27-29页 |
| ·语言社会化 | 第29-31页 |
|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无意识 | 第31-38页 |
|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 第31-33页 |
| ·政治无意识与文学文本的政治倾向性 | 第33-35页 |
| ·审美无功利:文学的“去政治化”理想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二言”现象:对抗与妥协 | 第38-55页 |
| ·文言与白话:文体的政治立场 | 第38-46页 |
| ·白话与白话文学 | 第38-40页 |
| ·小说与白话小说 | 第40-42页 |
| ·文体的政治立场 | 第42-43页 |
| ·语体选择的政治文化心理 | 第43-46页 |
| ·文言、白话的互文性及其政治性 | 第46-55页 |
| ·文言、白话的互文性 | 第46-50页 |
| ·重写:一种政治行为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4 由自发到自觉:被压抑的语言意识 | 第55-79页 |
|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 第55-61页 |
| ·洪秀全:不须古典之言 | 第55-57页 |
|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 第57-59页 |
| ·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 | 第59-61页 |
| ·梁启超:一个政治家的文学情结 | 第61-69页 |
| ·觉世与传世:从“报章体”到“新文体” | 第61-65页 |
| ·新小说:文学之最上乘 | 第65-69页 |
|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余波 | 第69-79页 |
| ·“古今一代,言文一致” | 第70-73页 |
| ·小说的繁荣:白话与政治的合谋 | 第73-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5 新文学运动:文白之争的政治隐喻 | 第79-107页 |
| ·白话与阶级意识 | 第79-87页 |
| ·谁的白话? | 第79-83页 |
| ·怎样的白话? | 第83-87页 |
| ·《白话文学史》:文学史书写的政治 | 第87-95页 |
| ·寓言化叙事:《白话文学史》的缘起 | 第88-91页 |
| ·“正统”之争:传统的消逝 | 第91-95页 |
| ·思想革命:新文学与现代观念 | 第95-107页 |
| ·“人的发现”与自由观念 | 第96-102页 |
| ·“平民文学”与平等思想 | 第102-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6 大众语运动:文学与大众 | 第107-125页 |
| ·“无产文艺的通俗化” | 第107-116页 |
| ·从革命文学到大众文艺 | 第108-112页 |
| ·“新文言”与“现代中国普通话” | 第112-116页 |
| ·大众语与大众语文学 | 第116-125页 |
| ·大众语:“政治——语言”乌托邦 | 第117-120页 |
| ·大众语文学:知识分子的呓语 | 第120-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 结语:文学语言背后的政治 | 第125-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