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19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脂质体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7-14页 |
·脂质体的体内分布 | 第7-11页 |
·脂质体应用进展 | 第11-12页 |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去甲斑蝥素的研究进展及不良反应 | 第14-17页 |
·中心组合设计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去甲斑蝥素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基本性质 | 第19-31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19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19-29页 |
·分析方法建立 | 第19-24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 第19-2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2-24页 |
·去甲斑蝥素基本性质 | 第24-29页 |
·去甲斑蝥素溶解性能的测定 | 第24-25页 |
·去甲斑蝥素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25页 |
·去甲斑蝥素等电点 | 第25-28页 |
·pH,温度及光照对去甲斑蝥素水溶液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制备 | 第31-44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31-32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32-42页 |
·脂质体的评价方法 | 第32-34页 |
·处方筛选 | 第34-39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34-35页 |
·处方优化 | 第35-37页 |
·PEG 对去甲斑蝥素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pH 值去甲斑蝥素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 第38页 |
·冻融对去甲斑蝥素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脂质体制备工艺优化 | 第39-41页 |
·冷冻干燥曲线绘制 | 第41页 |
·制剂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44-56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44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44-53页 |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性质 | 第44-45页 |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含水量 | 第45页 |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再分散后的性质 | 第45-48页 |
·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粒径及粒度分布 | 第45-46页 |
·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ζ电位 | 第46页 |
·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流变性 | 第46-47页 |
·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渗透压 | 第47-48页 |
·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pH 值 | 第48页 |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 | 第48-50页 |
·包封率的变化 | 第48-49页 |
·物理稳定性参数Kε值 | 第49-50页 |
·配伍稳定性 | 第50页 |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化学稳定性 | 第50-53页 |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化学稳定性 | 第50-51页 |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长期稳定性 | 第51页 |
·去甲斑蝥素前体脂质体的酸值与过氧化值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初步药理学及药效学 | 第56-66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56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56-64页 |
·制剂安全性 | 第56-61页 |
·刺激性 | 第56-57页 |
·溶血性 | 第57-58页 |
·热原检查 | 第58页 |
·过敏性 | 第58-59页 |
·NCTD 脂质体急性毒性实验 | 第59-61页 |
·NCTD 脂质体抑瘤实验 | 第61-64页 |
·体外载药制剂抑瘤实验 | 第61-62页 |
·体内抑瘤实验 | 第62-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摘要 | 第72-74页 |
Abstract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