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产业空间集聚的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非战略性区位论”的观点 | 第11-12页 |
·“战略性区位理论”的观点 | 第12-13页 |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 第13-17页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 | 第17-25页 |
·产业空间集聚的模式及比较 | 第17-21页 |
·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模式 | 第17-18页 |
·与其他空间集聚模式的比较 | 第18-21页 |
·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的两大载体 | 第21-23页 |
·经济特区 | 第21页 |
·产业园区 | 第21-23页 |
·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政策工具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性诱发机制 | 第25-38页 |
·产业空间集聚形成机理的一般演变 | 第25-27页 |
·空间交易成本节约的机理 | 第25-26页 |
·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的机理 | 第26页 |
·根植于本地网络的企业协作机理 | 第26-27页 |
·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性诱发策略 | 第27-33页 |
·集聚过程中经济行为主体假设 | 第27-28页 |
·政策性诱发的博弈依据 | 第28-31页 |
·政策性诱发的博弈过程 | 第31-33页 |
·政策性诱发的效率问题 | 第33-37页 |
·政策作用不当的问题 | 第34-35页 |
·区域政策的竞争性问题 | 第35页 |
·诱发效率不足的现实表现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产业空间集聚效率的政策促进机制 | 第38-53页 |
·集聚效率促进的非价格协作模式 | 第38-39页 |
·区位竞争中的非价格协作行为 | 第38-39页 |
·集聚空间的非价格协作类型 | 第39页 |
·产业空间集聚效率的政策性促进策略 | 第39-44页 |
·集聚空间的非价格协作策略 | 第40-41页 |
·集聚效率促进的政策机制 | 第41-44页 |
·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案例分析 | 第44-52页 |
·武汉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产业集聚 | 第44-47页 |
·长沙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 | 第47-50页 |
·成都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聚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产业空间集聚效率提升的对策措施 | 第53-61页 |
·改善政府的诱发行为 | 第53-54页 |
·改善集聚空间的基础设施 | 第53-54页 |
·诱导优势产业集聚 | 第54页 |
·降低集聚企业的融资成本 | 第54页 |
·效率促进政策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 第54-60页 |
·构建分工协作的关系网络 | 第55-56页 |
·塑造分工协作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56-58页 |
·培育有利于协作的制度环境 | 第58页 |
·促进非正式组织机构的发展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