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6-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美国对校园暴力的研究 | 第6页 |
·德国对校园暴力的研究 | 第6-7页 |
·我国对校园暴力的研究 | 第7页 |
·校园暴力的概念 | 第7-9页 |
·校园暴力的界定 | 第7-8页 |
·对暴力的理解 | 第8页 |
·研究范围 | 第8-9页 |
第二章 校园暴力的研究 | 第9-12页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9-11页 |
·被试学生对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的认知 | 第9-10页 |
·被试学生对减少校园暴力措施的认知 | 第10-11页 |
·讨论和结论 | 第11-12页 |
第三章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 第12-25页 |
·家庭方面的原因 | 第12-14页 |
·家庭结构 | 第12页 |
·家长素质 | 第12-13页 |
·家庭教育 | 第13-14页 |
·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14-21页 |
·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温床 | 第14-16页 |
·挫折感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 | 第16-19页 |
·盲目模仿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 第19-21页 |
·学校方面的原因 | 第21-22页 |
·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措施不到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 第21-22页 |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态度 | 第22页 |
·管理不善,学校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 第22页 |
·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22-25页 |
·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 第23页 |
·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 | 第23页 |
·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不良社区环境的影响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控制 | 第25-37页 |
·校园暴力的家庭预防 | 第25-27页 |
·家长重视与子女沟通和交流 | 第25页 |
·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示范作用 | 第25-26页 |
·倡导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长家教水平 | 第26-27页 |
·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 第27页 |
·校园暴力的学生预防 | 第27-29页 |
·学会自制 | 第27-28页 |
·增强挫折容忍力 | 第28-29页 |
·学会同情和内疚 | 第29页 |
·加强法制意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第29页 |
·校园暴力的学校预防 | 第29-34页 |
·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强化德育教育 | 第29-30页 |
·转变教育态度,提倡文明教学 | 第30页 |
·加强学校管理,完善各种制度 | 第30-32页 |
·开展法制教育,防患于未然 | 第32-33页 |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 | 第33-34页 |
·校园暴力的社会预防 | 第34-37页 |
·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障社会环境 | 第34页 |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 | 第34-35页 |
·整顿文化娱乐场所,遏制暴力文化传播 | 第35-36页 |
·加强社区建设 | 第36页 |
·重视各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工作,开展志愿活动,调动社会力量预防校园暴力 | 第36-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引文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1 | 第41-43页 |
附录2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