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 循环经济理论框架与内涵 | 第14-21页 |
·循环经济理论的演化过程 | 第14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 | 第14-15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新的系统观 | 第15页 |
·新的价值观 | 第15页 |
·新的经济观 | 第15页 |
·新的生产观 | 第15-16页 |
·新的消费观 | 第16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16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6-17页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17-2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页 |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第18-19页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19-21页 |
2 可持续贸易 | 第21-26页 |
·可持续贸易的内涵 | 第21页 |
·可持续贸易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分析 | 第21-24页 |
·资源、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 第21-22页 |
·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 第22-24页 |
·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理论-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政策途径分析 | 第24-26页 |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手段 | 第25页 |
·传统经济理论中环境成本内部化手段的评价 | 第25页 |
·循环经济在环境成本内部化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3 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 第26-37页 |
·我国发展可持续贸易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我国发展可持续贸易的客观因素 | 第26-27页 |
·我国发展可持续贸易的主观因素 | 第27-28页 |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非持续性 | 第28-32页 |
·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 第28页 |
·我国对外贸易不可持续性的表现 | 第28-31页 |
·我国对外贸易预警机制的缺失 | 第31-32页 |
·发展循环经济对可持续贸易的重要性 | 第32-34页 |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劣势评判 | 第34-37页 |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已有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34页 |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劣势:循环经济技术的制约 | 第34-37页 |
4 循环经济案例借鉴 | 第37-43页 |
·贸易与资源环境问题的条约规则及其发展 | 第37-39页 |
·联合国的相关规定 | 第37页 |
·OECD 的相关规定 | 第37页 |
·多边环境协议的相关规定 | 第37-38页 |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规定 | 第38页 |
·GATT/WTO 的相关规定 | 第38-39页 |
·循环经济在国外的实践 | 第39-41页 |
·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实践综述 | 第39-40页 |
·案例借鉴—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启示 | 第41-43页 |
5 可持续外贸的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 | 第43-55页 |
·政府层面 | 第43-50页 |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43-45页 |
·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5-46页 |
·强化外贸流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管理 | 第46-48页 |
·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 第48-49页 |
·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50页 |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 第50页 |
·产业层面 | 第50-52页 |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 第50-51页 |
·抓好重点环节工作,有序推进循环经济模式 | 第51页 |
·坚持示范试点,摸索和积累经验 | 第51页 |
·发展环保产业,为可持续外贸提供技术支撑 | 第51页 |
·大力发展节能与环保型物流业,建设“静脉物流体系” | 第51-52页 |
·企业层面 | 第52-53页 |
·实施绿色技术改进和创新,设计开发绿色产品 | 第52页 |
·施行绿色生产 | 第52-53页 |
·开展绿色营销 | 第53页 |
·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塑造企业绿色形象 | 第53页 |
·消费层面 | 第53-55页 |
·消费者 | 第53-54页 |
·政府 | 第54-55页 |
6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