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混凝-SBR法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 第8-14页 |
·含油废水来源、危害及分类 | 第8-9页 |
·含油废水处理技术 | 第9-14页 |
·含油废水的常规典型处理流程 | 第9-10页 |
·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第10-14页 |
·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 第14页 |
·生化法处理高盐及含油废水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工艺原理与简介 | 第17-27页 |
·混凝技术概述 | 第17-19页 |
·混凝的概念 | 第17页 |
·混凝原理 | 第17-18页 |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8-19页 |
·混凝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无机混凝剂 | 第19页 |
·有机混凝剂 | 第19-20页 |
·复合絮凝剂 | 第20-21页 |
·混凝发展动向 | 第21页 |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概述 | 第21-24页 |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简介 | 第21-22页 |
·SBR法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 第22-24页 |
·SBR法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SBR工艺的主要性能特点 | 第23-24页 |
·SBR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 第24-27页 |
·SBR法在国内外的简况 | 第24-25页 |
·SBR法变型工艺 | 第25-26页 |
·SBR法与其他工艺的组合 | 第26-27页 |
第3章 试验设备与方法 | 第27-31页 |
·试验工艺流程与试验水质 | 第27-28页 |
·试验操作方法与工艺流程 | 第27页 |
·试验水质 | 第27-28页 |
·试验设备 | 第28页 |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29-31页 |
第4章 化学混凝法对含油废水的处理 | 第31-39页 |
·三种常用混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对比实验 | 第31-32页 |
·三氯化铁处理含油废水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38页 |
·pH值对三氯化铁处理含油废水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加药量对含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搅拌强度及搅拌时间对含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沉淀时间对含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SBR法处理含油废水研究 | 第39-52页 |
·实验依据 | 第39页 |
·运行参数对SBR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9-52页 |
·曝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不同污泥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不同进水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盐浓度对SBR处理系统的影响 | 第46-52页 |
·不同盐浓度对活性污泥质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盐浓度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 | 第48页 |
·活性污泥驯化前后生物相的变化 | 第48-52页 |
第6章 SBR处理含油废水动力学分析 | 第52-58页 |
·生化处理反应动力学 | 第52页 |
·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研究SBR生物处理反应动力学的假设 | 第52-53页 |
·SBR生物处理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 第53-55页 |
·进水期底物的变化 | 第54页 |
·反应期底物的变化 | 第54-55页 |
·SBR工艺模型动力学参数确定 | 第55-57页 |
·进水期动力学参数确定 | 第55-56页 |
·反应期动力学参数确定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